竹子壹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巖石縫裏。
經過千百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堅強,無論是東南風,還是冬天的西北風,它都能承受,依然會堅韌挺拔。
白話解讀:竹子抓青山不放松,根牢牢紮在巖石縫隙裏。經歷了無數的磨難和打擊,無論酷暑吹東南風,還是寒冬吹西北風,妳依然堅強。
擴展數據
文章鑒賞:
這是壹首寓意深刻的詩。表面寫竹子,其實是寫人。詩中的壯竹象征著詩人面對各種艱難困苦不屈不撓、絕不向任何惡勢力屈服的性格,以及拒絕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汙的錚錚傲骨。這首詩經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鬥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在敵人進攻時不可動搖的性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壹個“咬”字擬人化了竹子。“咬”是壹個需要力量的主動動作。既描繪了竹子攀附青山的情景,又表現了竹子不畏艱難、與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繼上壹句之後,第二句“植根於碎巖”,告訴我們,竹子傲然屹立於青山之上的根基,在於它深深植根於碎巖之中。鄭板橋的詩和畫中的竹子往往與“石頭”密不可分。
有時候,石頭構成了竹子的對立面,比如“畫壹根竹枝,插壹塊石頭,石頭比竹枝高壹尺,雖壹尺使其更高,多年來我必舉力”;有時候石頭就成了竹子的背景,比如“昨夜秋風過瀟湘,曾經摸著石頭穿過森林的我也瘋狂;只有竹枝不怕,卻挺能打壹千場。"
在這首詩中,竹石渾然壹體,沒有它,竹就僵,山就綠。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壹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基礎深厚,力量強大。
這首詩中的竹子有壹個特點。不是孤竹,也不是靜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鄭板橋的詩歌和繪畫中,竹子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誌的象征,而風往往是邪惡力量的代表。
詩人用“千”和“萬”兩個字,寫出了竹子不屈不撓、從容自信的表情,可以說全詩意境豁然而出。
這時,立在我們面前的不再是幾根普通的竹子。我們感受到的是壹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和毅力,而這壹切都蘊含在沙沙作響的竹子裏。
事實上,詩中的竹子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體現。在生活中,詩人就是這樣壹種與下層民眾有著密切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鄭板橋的題畫詩和他的畫壹樣,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可以作為畫來欣賞。
這首詩就是這樣的。竹子和石頭在詩人的筆下都很生動。沒有實質的風,也被形容為擦肩而過。
但詩人的追求並不僅僅在外在的造型上,而是在每壹塊薄而硬的巖石和竹子上,註入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塊竹石流露出壹種動物之外的深意和壹種內在的神韻。
寫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鄭板橋六十壹歲。他以為百姓為省官求援,去求官。到了濰方,百姓擋住去路,家家畫像祭祀,自發在濰城島廟為鄭板橋立祠。卸任後,板橋以賣畫為生,往返於揚州和興化之間,與同道的畫家和詩人交往。
乾隆十九年,鄭板橋遊歷杭州。過了錢塘,就去惠濟,探俞穴,逛蘭亭,往返路。參加兩淮交通專員於建增主持的修復虹橋活動,結識袁枚,並互有詩詞。這期間,板橋作了許多書畫作品,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