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免費翻譯 - 從《任劍·花刺》看詞的鑒賞

從《任劍·花刺》看詞的鑒賞

人間花刺,王國維先生作品,詞學評論作品。

作者首先提出了詞的“境界”理論。壹句話好不好,主要看境界。境界是個好詞。王國維先生認為,五代北宋的詞是有境界的。認為南宋詞除辛棄疾之外,沒有整體境界。

但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給“境界”下壹個明確的定義,導致後來很多研究者對王國維的“境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觀點。

境界是佛教術語,意思是:自己勢力範圍內的領土。另外,境界也有人們通常習慣性的理解和意義。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的“境界”壹詞並不是指壹個佛教術語,而是有兩層含義:壹是作為詞的專業批評術語,二是作為人們平時習慣的理解和運用。

圍繞“境界說”的總論點,筆者分別提出以下內容。

創造環境和寫作環境。作者說這是理想和現實的區別。但這兩者很難區分,因為它們相互靠近,相互影響。後來,每個研究“地球上的花刺”的人也給出了各種不同的意見。我個人認為可以簡單理解為:寫作語境是指所寫的內容符合實際的事實、常識或者客觀的邏輯規律,比如真實的事件、場景。另壹方面,環境的創設不符合實際事實、常識或客觀邏輯規律。比如玄幻小說,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

或者我們可以簡單的說,寫環境是現實的,創造環境是想象的。當然,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兩者並不是完全割裂的。因為實時寫作壹般只捕捉片段,也顯得想象力豐富;想象和虛構也應該使用來自現實世界或經驗知識的材料。所以,想象的東西也有現實的成分。

有沒有我。王國維自己的解釋是:“有我的時候,我看東西,所以壹切都是我的顏色。無我的境界是以物觀物,所以不知何為我,何為物。”他還說:“沒有自我,人只有在沈默中得到。如果妳有我的地盤,妳安靜下來就會得到。所以,壹個是美麗的,壹個是宏大的,強大的。”

關於這兩點,後來的研究者也有許多見解和闡述。就我個人而言,我同意葉嘉瑩先生的觀點。她認為,所謂的自我和非我,並不是真的沒有接受者和書寫者(接受者和書寫者必須存在),而是這種感受和書寫的主體是否與他所感受的和諧順暢,沒有矛盾和沖突。如果有沖突,就能清晰地感知到我和情境是兩個分離的,這樣的境界就叫我的境界。如果沒有沖突,主體與外在的場景是和諧的,這樣的狀態叫做無我之境。無我的境界因和諧順暢而美麗,有我的境界因矛盾沖突而壯美。

我個人認為,順暢壹致的無我狀態,類似於忘我狀態或者人物合壹狀態,是壹種存在的呈現,是壹種自然的反映。這種狀態下的接受者和書寫者,他在沈默中消除了個人的限制,被宇宙的智慧所啟發或流淌。他的靈感或詩歌,如果得到上天的祝福,就像是天才的壹筆,不是個人智慧的作品。無我之詩,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用王國維自己的話說,是“以物見物”,其實是第三者或上帝的眼睛。這種詩,真的是來自寧靜。比如在沈思、默想、深沈的冥想中,或壹瞬間的恍惚,或在生命的危急時刻或瀕死體驗中,突然領悟到宇宙中生命的智慧,智慧之火在心中閃現,從中得到啟發,心中湧現出美妙的詩篇,從而創造出各種代代相傳的藝術作品。

非獨特的風景叫環境,人心中的情緒也叫環境。所以,能描繪出景物真實感受的,就叫境界。

境界有大小,但優劣不以什麽是對來劃分。“清風細雨”未必不如“長河落日”。壹切都可以從小到大看,也可以從大看,這與好壞無關。

意境就文字的內容而言,也可以分為意義和語境。作者說:在我看來,意義超出了境界。對觀者來說,情境比意義更重要。簡單的理解就是:多寫主觀感受,多寫風景氣象。當然不是壹概而論,兩者也是復雜的。

主觀和客觀。王國維先生直接舉了個例子。比如《紅樓夢》的作者,他的閱歷很深很廣,所以有很多客觀的寫作素材,所以他能寫出《紅樓夢》,這叫客觀。比如李後主,從小在深宮裏長大,他很少看世界。他讀的世面越少,他的性情越真實,就很容易寫出他的主觀真實性情。所以王國維先生作品中的主客觀指的是寫作材料的主客觀和立意的出發點。簡單來說,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傾向於寫客觀的作品,生活經驗簡單的人傾向於寫主觀的作品。

作者主張,詩人可以做詩人而不失去童心。什麽是赤子之心?是真性情。

作者還提出了另壹個詞:詩人之眼。詩人的眼睛是什麽?王國維用“政治家的眼光”做了壹個比較。他說:“政治家的眼睛只限於壹個人。詩人的眼睛,穿越古今。詩人必須用詩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政治家的眼光。”

地球上的花刺的結構可以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卷上前六章是理論部分,後幾十章是實踐部分,用具體詩人的話舉例評論說明。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評論了許多詩人及其詞。他認為古今人詞的贏家是莫若歐陽修;獲勝者是秦少遊。他喜歡五代和北宋的詞,喜歡李後主和馮延巳的詞。石、秦觀、歐陽修、晏殊等。南宋只有辛棄疾壹人。對李清照有偏見,《人間詞話》也沒有提到李。周邦彥的詞也有很高的評價和分析。後世,他推崇納蘭的德行。

書中還簡要指出了幾個自古以來的詞學批評的大學理論,如南宋顏滄浪的“趣”論、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論等。我覺得也包括作者自己的“境界”論。

葉嘉瑩先生對境界的定義。所謂“境界”,其實是基於感官體驗的特性。換句話說,境界的產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感覺的作用,境界的存在完全在我們的感覺之內。所以,當外部世界在沒有我們感受到的功能的情況下被再現時,就不能稱之為“境界”。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王國維先生的境界理論或者境界創造,也就是說,壹部好的作品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壹是接受能力,二是表現能力。換句話說,壹個作者首先要對他所寫的對象有真實的理解和感受,也要有清晰真實地表達這種感受的能力,才能被認為具備寫出好作品的基本條件。只有兩者都有的作品才能有境界。

對於熱愛寫作的人來說,在這兩個方面努力會有方向。至於如何提高感受能力,我個人認為應該多讀書,多觀察,多體驗,多思考,也就是增加見識,增加閱歷,增加智慧。至於如何提高表達能力,就要多讀,多寫,多練。

王國維先生說,詩人和普通人都有內心的感受和外在的看法,只是境界不同而已。《人間詞話》寫道:

真誠就是言語!詩人和普通人對同樣的風景感受不同;就是不壹樣。普通人往往視而不見,甚至鄙視、鄙視他們,這只會增加他們的煩惱和抱怨。所以,要想感受到詩人眼中的美好和愉悅,就要培養壹顆詩人的心,壹雙詩人的眼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僅在詩歌等藝術作品中,而且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美。只有感受到美,才能抵禦平凡生活的瑣碎、煩惱和不如意,把平凡的生活變成詩和遠方。

  • 上一篇:舒碧《兩個和尚》的翻譯與原文
  • 下一篇:對原文翻譯和作者信息的欣賞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