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的大意是:地平線上出現壹道美麗的彩虹,仿佛有人在空中揮舞著壹條彩帶。雨初,夕陽下,山色蒼翠。看到村前墻上留下的彈痕,我不禁想起了為消滅敵人而激戰的場景。正是經過戰爭洗禮的河山,在今天看起來更加美麗可愛。
大白地:江西省瑞金縣城北60裏。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從井岡山來到贛南。2月10日(春節期間)至11日,在大白地擊潰國民黨江西軍的追尾劉士毅部,殲滅近兩個團,俘敵團長以下8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這是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軍部隊離開井岡山後的第壹次偉大勝利。此詞是作者1933年遊覽大白地時所寫。當時,他已從軍事領導職位上調任政府工作。
【色彩訓練】彩絲比喻彩虹。
雨後,太陽再次落山。在唐雯·聽雲的詩《菩薩蠻》中,太陽在雨後落下。
射穿。
欣賞毛澤東67年前寫的這首詩,是對革命戰爭熱情的頌歌。
“紅、橙、黃、綠、藍、紫,是誰在天空舞動色彩的訓練?”從第二個發展句開始寫天空中的彩虹,措詞和立意極其精彩,令人驚喜,妙不可言。前壹句寫彩虹的七種顏色,壹口氣七個字,有詩以來,從來沒有這樣寫過。創新“顏色”真是神來之筆——上帝就是毛澤東!下壹句越來越奇怪了。普通詩人可能會認為彩虹不值蠟燭,這並不奇怪。但美在於作者別出心裁的“舞”字,讓靜止的彩虹活了起來。多聰明啊!由此可見,毛澤東對祖國人物的提煉和鑄造是無與倫比的。這樣的語言是詩的語言,是其他任何藝術都達不到的,試想壹下,色彩斑斕,彩虹如拱,這種景象是油畫、版畫、水彩畫都可以描繪的,更不用說現代攝影了。但是要達到詩歌的藝術
效果,恐怕很難。“誰持有”是壹個反問句,沒有要求任何人回答。由於下面都是陳述句,從這裏的問題開始,整個句法會有波動,不會變得死板和停滯。
"雨後,太陽又落山了,群山被雲覆蓋."作者註明了寫作日期。因為是夏天的傍晚,壹場雷雨過後,夕陽又普照,所以會出現彩虹爭奇鬥艷的美麗景觀。因為大雨沖走了空氣中懸浮的灰塵,所以遠處的山顯得特別綠。可見“雨後斜陽”二字,只是平淡得令人驚訝,卻又上下捆綁,以至於“紅橙”的第壹句和“關山”的最後壹句,都表現出理性和秩序,卻又實在必要。
賠償損失。
以上句子比較好理解,評論者和被評論者沒有太大分歧。只有那句“山有雲遮”簡單難想,需要細細琢磨...因為作者把群山當成了壹個軍陣,自然就引出了下壹部的前兩句話:“當年戰鬥緊急,村墻被子彈打了。”畢竟當年決定紅四軍命運的“激戰”強度有多大?如果壹般作者做到了,就意味著正面敘事。但本文選詞的基調是小令,窄而短,回旋余地不大。怎麽可以用來布局“激戰”的細節?作者不愧是大手筆。看他在這裏寫“激戰”的“急迫性”。他不用直走的方法。而是逃避現實,突飛猛進,陡峭地繞過側面,筆突然插進了戰場附近村莊城墻上依然存在的彈孔。由此,讀者可以很容易地追溯他們的軌跡,徜徉在當年槍林彈雨、電火紛飛的白熱化戰鬥場景中。這就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使他們參與到對“戰鬥在過去”這壹藝術表現形式的再創造中。是不是比直接訴諸讀者對情境的正面描述更有審美和藝術魅力?
然而,毛澤東這個詞的原意不僅僅是懷舊。他的筆略反,折回,畫龍點睛,歌頌革命戰爭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作為全詞的總結:“裝飾這座山,現在更好看了。”在我們面前,大自然的壯麗山色被洞前的墻壁人工裝飾,更加美麗。我們不會因為戰爭的破壞性和破壞性而嘆息,而是著眼於革命戰爭可以摧毀和破壞壹個舊世界,從而誕生壹個全新的、更加美好的新世界。這是壹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爭觀!三年後,1936 12,毛澤東在其輝煌的論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壹章第二節中精辟地指出:“戰爭——人類自相殘殺的怪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終將被消滅,而且是在不遠的將來被消滅。然而,消滅它們的方法之壹是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