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畢業於通縣師範學校,同年進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35畢業後,先後在天津中學、保定中學、北滿女子中學、北京大學任教。他是佛教雜誌的主編和副刊編輯。建國後長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從事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輯工作,退休後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約編輯,直至1997。主編編輯的著作有《文言文常識》、《文言文選讀》(三冊)、《古文選讀》(三冊)、中學通用語文教材等。
張中行學術興趣廣泛,被譽為“聖人”。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和思想史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壹直從事散文創作,出版了散文集,如《負玄索話》、《負玄續話》、《負話》、《禪外說禪》、《順生論》、《談夢屋與殘破》、《流年殘影》等,以及其他書籍,如《文言與白話文》、《詩讀與寫作從化》、《佛教與中國文學》。因為文風樸實深刻,有五四遺風,在社會上造成了廣泛影響。他的作品再版壹版,被廣泛閱讀。
他曾與著名作家楊墨玉育有壹兒壹女,因信仰不同而分手。楊沫小說《青春之歌》中的反派人物於永澤,就是以他為原型,文革時受到牽連。
工作
張中行認為《順生論》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福建教育出版社:文言文與天津飯。
寫作隨筆人民教育出版社
佛教與中國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
負宣索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文言文和白話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續話負宣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禪外談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詩歌讀寫從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順生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負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恒壹集經濟管理出版社
嶽丹記經濟管理出版社
時光荏苒殘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散文與簡牘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導順生論雜編》顏群出版社
《談八股》(與啟功、金克穆合著)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季羨林著,中華書局出版。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911,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人。1930考入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1935年被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流研究生錄取,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托哈裏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其著作已編入《季羨林文集》,共24卷,包括《印度古語》、《中印文化關系》、《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與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潭》、《散文、序跋》、《梵文及其他語言的翻譯》等。
留學德國是季羨林學術生涯的轉折點。在德國留學後,季羨林走上了東方主義的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壹結束,季羨林在闊別10年之後,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辦東方語言學系。回國後,季羨林重點研究了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系史,發表了壹系列具有學術原創性的論文。
《動物群與佛》(1947)揭示了中國早期佛經中梵文“佛”字的譯法來源於壹句古老的諺語,而“佛”字的譯法來源於東北,從而糾正了長期以來流行的“佛”是梵文“佛”字的音譯縮寫的誤解。順帶壹提,季羨林在1989寫了《佛塔與佛再論》,進壹步論證了“佛塔”的漢語音譯源自大夏語。
關於梵文的音譯td (1948)揭示了用來把梵文翻譯成中文佛經的聲母T和D經歷了壹個L的階段,而T >:D & gt;這種音變現象不是梵語,是俗語。因此,根據中國佛經中梵文td的音譯,中國佛經可分為三個時期:漢代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隋以後。早期漢譯佛經的原文大多不是梵文,而是俗語或混合梵文;中期原文中也有不少諺語和雜梵文,但梵文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後期原文是純梵文。
季羨林的兩篇論文在中國佛教史研究領域獨樹壹幟。用比較語言研究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漢譯佛經最初不是直接從梵文翻譯過來的,而是從西域古代語言翻譯過來的。據此,季羨林提醒國內用梵文音譯研究中國古音的音學家,在進行“漢梵比較”時壹定要註意原文是不是梵文。
在中印文化關系史的研究中,以往國內外學者大多側重於佛教對印度文化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中印文化關系是“單向交通”的。季羨林認為,這種觀點不符合文化交流的歷史現實。因此,季羨林在研究中壹方面關註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另壹方面又著力探討前人所忽視的中國文化傳入印度的問題。先後撰寫了《中國紙張和造紙方法傳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1954)、《中國絲綢傳入印度的初步研究》(1955)、《中國紙張和造紙方法最早是通過海路傳到印度的嗎?”(1957)等論文,以詳實的史料,考證了中國的紙張、造紙方法以及絲綢傳入印度的過程。
與此同時,季羨林還經營梵文文獻,翻譯出版了《古印度寓言集》、《五書》(1959)、《迦梨陀羅手跡》、《沙恭達羅》(1956)、《遊李婆石》(1962),並寫道
季羨林在上世紀80年代步入七十歲,但他的學術生活似乎進入了壹個黃金時代。盡管有行政事務和社會活動,但他仍然堅持老樣子,“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握壹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潛心研究,勤於寫作。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壹。人類必須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終極目標必然是某種形式的大同。”實際上,季羨林在近10年的時間裏,積極參與了中國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了這壹思想。季羨林把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古希臘羅馬以來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個* * *共同構成了東方文化體系,後者則是西方文化體系。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復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而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革是“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壹種歷史的、宏觀的觀點,也是對長期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應。
季羨林1946年從德國歸來,受聘於北京大學,創辦東方語言系,開辟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教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比較文學等領域,他獲獎頗多,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的學術大師,其實是中國東方學之福。
翻譯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
薩貢達羅
五卷書
優力珀仕
《羅摩衍那》
學術寫作
中印文化關系史系列
印度梅特卡夫簡史
現代佛教系
1857—1859印度民族起義。
《敦煌學詞典》是100多人合編的,不是作品。
中華書局《大唐西域記》+0985 ISBN 7-101-00644-2。
《土霍洛文》中《與彌勒相會》的翻譯與解讀
吐司中的32個階段
敦煌吐魯番土霍洛語研究引論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國糖的歷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ISBN 7801272846。
大國戰略:著名學者訪談
東方文學史
東方文化研究
禪宗與東方文化
季羨林等,東西方文化論文集。
《世界文化史知識》,張芝連、周壹良、季羨林主編
散文隨筆
清塘荷韻
被賦予永久的遺憾
德國留學十年
萬全記
清華校園日記
牛棚雜記
《龍潤園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3280-7,2000
季羨林散文選。
泰戈爾名作欣賞
生活低語
天竺心影
季羨林談讀書學習。
季羨林談師友。
季羨林談人生
疾病崩潰雜記,新世界出版社,第壹版ISBN 9787802282179,2007年6月。
《追憶似水年華》,2008年5月第壹版
金克木(1912 ~ 2000)2003年8月由新時代文村(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筆名新竹,1914年8月生於江西,祖籍安徽壽縣。我初中壹年級輟學,小學沒畢業。65438到0935,在北大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自學多國語言,開始翻譯寫作。從65438年到0938年,他是包利的國際新聞編輯。65438-0939,湖南桃源女子中學英語老師,湖南大學法語講師。1941先生經緬甸赴印度,曾在加爾各答留學,擔任《印度日報》和壹家中文報紙的編輯,同時學習印地語和梵語。65438年至0943年,他到印度佛教聖地羅庫揚,同時學習佛教和梵文、巴利文,走上了梵文研究之路。1946回國,報考武漢大學哲學系。1948後成為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教授,後與歷史學家唐的妹妹唐繼永女士結婚。
歷任第三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五屆至第七屆常委,宣傳部部長。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遺言是:“我哭著來,笑著走。”
工作
學術著作《梵文文學史》、《印度文化隨筆》、《藝術與科學隨筆》、《舊學新知隨筆》、《比較文化隨筆》。
翻譯《高盧日耳曼風情》、《我的童年》、《雲誌》、《古印度文學理論文選》、《關於伐至鶴立的詩三百首》、《古印度詩選》、《通俗天文學》、《薩維德裏》、《梵文文學史》和《論甘地》。
詩集《蝙蝠集》《雨雪集》《懸劍空嶺》
小說集:《老巢痕》和《難忘的影子》
散文集《天竺舊事》、《燕子口中銜泥》、《老談藝術與科學》、《吞春泥》、《文化狩獵》、《書城獨白》、《探索隱而不寫的故事》、《文化的闡釋》、《舊學新知集》、《歸筆集》、《長短篇小說集》、《文化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