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對於世俗生活的詩意表達,是很多外語無法企及的,比如《咬春》。
至少,我還沒見過其他語言寫的更精彩刺激的;即使是漢語本身,把《刺骨的春天》翻譯成平實的白話,壹般也是失敗的。咬,在中外語言中,都不是壹個美學詞匯,但在漢語中,由於搭配得當,會營造出壹種特殊的意象。
《咬春》,看起來是不是很美?但是,美好的東西,就像貼在窗欞上的壹層紙,有無限的想象力,卻往往經不起追求和探究。“咬春”就是這麽壹層窗戶紙,壹捅就變得庸俗——《明故宮飲食好史》上說:“立春之時,所有人,不分等級,嚼蘿蔔、嚼葡,就叫咬春。”
哦,原來咬春就是咬蘿蔔!當然,比吃蘿蔔高壹點的是吃春餅。燕京四歲春節俗話說:“是有錢人多吃春餅,女人多買胡蘿蔔吃的日子,說‘咬春’……”春餅是用豆芽、菠菜、韭菜、粉條炒在用面粉烤或蒸的薄餅裏。
這是壹個相對早期的階段。舊時王公貴族春節請客,不僅僅是貼出請帖請人吃飯,偶爾還會送上“春菜”:壹盤子煎餅,各種美味佳肴,操作方法和吃北京烤鴨壹樣,但質量之高,超乎常人想象。南宋《武林舊事》中精心寫道:“後園組織春菜供應,賜妳宮宰。
翠縷紅綢,金雞玉燕,制作極其精美,每盤價值萬元。“我註意到當時的春餅好像沒有進入油炸程序。元代佚名編纂的《家居必需品全集》中的《煎餅》壹文寫道:“薄煎餅由核桃仁、松子、桃仁、榛子仁、嫩蓮子肉、柿餅、熟蓮藕、白果、熟板栗、巴蘭仁制成。
以上材料除栗子片外,均切細。將它們與蜂蜜和糖霜混合,加入切碎的羊肉、姜末、鹽和洋蔥作為餡料,卷成煎餅,並塗上油。"此外,清朝的《調定集》記載:"用火腿、雞肉等物搟面團,或吃時令蔬菜,油煎供顧客食用。將腌制好的豬裏脊、蒜花、黑棗、核桃仁、洋糖、白糖粉碎後卷成春餅,切段。"
應該說和我們現在吃的春卷還是挺接近的。不幸的是,沒有明確的概念“春餅”,更不用說“春卷”。“春卷”這個詞,在明代以前的文獻中似乎是不為人知的。春卷是在春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兩者有很多區別,比如前者是封閉式的,後者是開放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