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時,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省,考入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
盡管余光中主修外語,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和翻譯方面著述頗豐,其中詩歌成就最為突出。人們評價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手法多變,融傳統與現代筆法、中國與西方於壹體。因此,他被認為是臺灣現代主義的“十大詩人”之壹。
1971年,二十多年沒回大陸的余光中想家了,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寫了壹首詩。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沈吟良久。這就是後來海外遊子唱的《鄉愁》。
擴展數據1,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 10 10月21-2017 12 2月14),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生於南靖,祖籍福建永春。因為我媽原籍江蘇武進,所以也自稱“江南”。?
1952畢業於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1959愛荷華大學文學碩士。曾任教於臺灣省東吳大學、臺灣省師範大學、臺灣省大學、臺灣省政治大學。
在此期間,他兩次受國務院邀請,在多所美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72臺灣省政治大學西文系教授兼主任。1974-1985,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兩年。65438年至0985年在臺灣中山大學任教授、講師,其中擔任文學院院長、外語研究所所長六年。?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批評和翻譯工作,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維空間",被譽為文壇上的"彩筆"?。馳騁文壇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壹夫多妻”。
他的文學生涯漫長、博大精深,是當代詩歌大師、散文重鎮、著名評論家、優秀翻譯家。目前已出版詩歌21種;散文集11種;5種評論集;13翻譯;* * * 40多種。
代表作品有《白玉苦瓜》(詩集)、《像鐵軌壹樣長的回憶》(散文集)、《在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集》(評論集)等。他的《鄉愁》、《鄉愁四韻》等詩歌,以及《聽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散文,被廣泛收錄在中國大陸、港臺的中文教科書中。
余光中教授在臺灣去世,享年89歲。
2.贊賞:
第壹節,此時的作者是“年少離家”求學,沒有人世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節,妻子是共同生活了壹輩子的親人,新娘是她壹生中最欣賞的美麗風景。朗讀時,要註意淡淡的憂傷中的溫暖和似水柔情;
第三節,顫音的恰當運用,表達了壹種如泣如訴的深沈悲傷;
第四節,在文末,詩人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如音樂達到高潮!所以有必要壹波三折的讀下去。特別是最後壹句,要壹個字壹個字,聲調要升高,“in-the-head”要源源不斷,讀出激情慷慨的感覺。
余光中從個人生活中選擇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個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形象看似平凡,卻蘊含著滿滿的詩意:
郵票-母子親情(濃)船票-夫妻親情(暖)
墳墓-妳將去哪裏海峽-想家的國家(深)
雖然郵票很小,但它們與母親和孩子有著悠久的關系。船票雖窄,卻裝載著情侶的感情。矮墳容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著無盡的鄉愁。筆雖小,卻充滿了詩意。把鄉愁濃縮在四個小而輕的物體上,恰恰體現了詩人深深的鄉愁。
全詩以時間的變遷為詩的構成,以空間上的阻隔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將詩意逐層提升升華,最終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國家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