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zhāng hāi dí),女,1955年秋出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 * *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壹級作家,九屆、十屆政協委員,十壹屆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5歲時,因脊椎血管瘤導致胸部以下癱瘓,截癱。從此,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沒有上過學,她從小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15歲時,隨父母被送到(山東)聊城莘縣的壹個貧困山村,但她並不畏懼艱苦的生活,而是用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在那裏,她給村裏小學的孩子們上課,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情地為村民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免費治療了壹萬多人,受到人們的熱烈贊揚。後來,張海迪自學了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從65438年到0983年,海蒂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疾病和困難,為文學創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奮鬥。迄今為止,她出版的作品包括:《輪椅上的夢》和《陀螺》。散文集《飛鵝》《窗戶開向天空》《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新學校裏的麗貝卡》、《小米勒之旅》、《莫多克——壹只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反響,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獲獎狀態
1992中國作家協會莊嚴文學獎;1994首屆全國爭創文明進步獎小說壹等獎;1997國家“五個壹工程”圖書獎;1998獲得山東省“優秀項目獎”、“山東省十大文藝工作者”稱號;1998第二屆全國爭創文明進步獎圖書獎、個人特別獎;1999全國第三屆優秀女性讀書獎;1999全國第四屆外國文學作品優秀圖書獎;2002年6月5438+10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將小說《The Top》列為黨的十六大重點讀物。5438年6月+2002年2月,《The Top》獲第三屆全國爭創文明進步圖書獎;5438年6月至2003年10月,《極限》獲得中國出版集團首屆圖書獎。5438年6月+2003年2月,極限獲得第八屆中國青少年優秀閱讀獎;5438年6月至2003年2月,托普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從2003年6月5日至2003年2月,Extreme獲得了中國共產黨宣傳部頒發的“五個壹”工程圖書獎。
不屈不撓
1991年,張海迪在接受癌癥手術後,以不屈的精神繼續與命運抗爭,她開始攻讀哲學研究生課程。通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中的殘疾人》。1993通過吉林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用自己的勇氣證明了生命的力量,就像她自己說的“和所有有決心的人壹樣,我把努力探究本身當成了真正的快樂。”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打開了壹條進入知識海洋的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也做了很多社會工作。她用她的演講和歌曲激勵了無數青少年取得進步。她還經常去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農村建了壹所小學,幫助貧困殘疾兒童治病讀書,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6萬多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號召全社會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和幫助殘疾人,鼓勵他們自立自強,為殘疾人事業的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海迪先後三次應邀出訪日本、韓國舉辦講座、音樂會,她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也激勵著不同國籍的人們。65438年至0995年,她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被日本NHK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榮譽稱號
張海迪被授予各種榮譽稱號:
1981年被評為莘縣廣電局先進工作者;
1982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2獲聊城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 *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範團員”稱號;
1983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3月7日1983,* * *團中央授予“優秀團員”稱號;
1983山東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9中共宣傳部授予“優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山東團市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中國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稱號;
1992濟南市政府立下大功;
1993,全國婦聯授予“婦女勞動模範”稱號,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範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被日本NHK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年,她被新華社《環球》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0位世紀女性”。
請向她學習。
張海迪當選為共青團第十壹屆中央委員,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聯主席團成員、山東省殘聯副主席、山東省青聯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崗位和社會工作中不斷自強,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榜樣。她是中國壹代年輕人的驕傲,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面對殘酷的命運挑戰,張海迪並沒有感到沮喪和沈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毅力與病魔作鬥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對生活充滿信心。雖然沒有機會進校門,但她發奮讀書,讀完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學習了大學和研究生的課程。
為了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她自學了十幾本醫學專著,請教了經驗豐富的醫生,學習了針灸等醫術,免費為群眾治療10000余人次。
1983中國青年報發表《做壹顆流星,把光留給世界》。張海迪在中國成名,贏得了兩個名聲,壹個是“80年代新雷鋒”,壹個是“當代保羅”。
張海迪抱著“活著就是要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羅為榜樣,勇敢地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人民。她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題詞:“向張海迪學習,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資本家!”
隨後,張海迪成為壹股道德力量。
1991年,張海迪在接受癌癥手術後,以不屈的精神繼續與命運抗爭,她開始攻讀哲學研究生課程。通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中的殘疾人》。1993通過吉林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用自己的勇氣證明了生命的力量,就像她自己說的“和所有有決心的人壹樣,我把努力探究本身當成了真正的快樂。”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打開了壹條進入知識海洋的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也做了很多社會工作。她用她的演講和歌曲激勵了無數青少年取得進步。她還經常去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農村建了壹所小學,幫助貧困殘疾兒童治病讀書,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6萬多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號召全社會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和幫助殘疾人,鼓勵他們自立自強,為殘疾人事業的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海迪先後三次應邀出訪日本、韓國舉辦講座、音樂會,她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也激勵著不同國籍的人們。65438年至0995年,她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被日本NHK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1983年5月,黨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誌學習的決定,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8位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勇於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海迪在崗位和社會工作中不斷自強,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榜樣。她是中國壹代年輕人的驕傲,是中國殘疾人的傑出代表。
關於幸福
幸福很難。我們常常為了短暫的快樂而在悲傷中度過歲月,尤其是在張海迪身上。張海迪看起來很開心,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候,她也能做出燦爛的笑容。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過真正讓她開心的事。
張海迪現在是作家,但寫作是痛苦的。她有大面積褥瘡,骨頭外露,但還在寫作。她做了幾次手術,手術很痛苦。她的鼻癌手術沒有麻醉。她清楚地感覺到刀劃開了她的鼻腔,針穿過了她的皮膚。第壹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癥,她甚至感到高興——她終於自由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死亡。然而,她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攻讀碩士學位...甚至,她很喜歡香水,生活很充實。主持人朱軍問她,妳這樣坐著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很辛苦,但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為CPPCC委員,她的建議是在高校推廣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能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蔓延。
吳運鐸
《把壹切獻給黨》是壹部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流行的自傳體小說。這是壹個關於壹個普通工人成長為優秀的無產階級戰士的感人故事。自出版以來,不僅在國內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人,還被翻譯成7種文字,在國外廣為流傳。這本書的主人公和作者是吳運鐸,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器工業的先驅,新中國第壹代工人作家。
吳運鐸,湖北武漢人,出生於江西萍鄉。我早年在安源煤礦當過礦工。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吳運鐸千裏迢迢來到皖南雲嶺,1938年加入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 * *生產黨。歷任新四軍司令部機修所車間主任、淮南根據地彈藥廠廠長兼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部火炮廠廠長、大連聯合軍工企業引信廠廠長、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軍工局第二副局長、 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第五機械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 他是第八、九、十屆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第三屆共青團中央委員。他獻身於軍工事業,為人民軍工事業做出了無私的貢獻。在淮南根據地時,他帶領工人自制土制裝備,擴大了子彈的生產。他還主持了炮管的成功設計和研制,參與了37毫米平射炮和定時、踩火等各種地雷的設計制造,為提高部隊火力做出了貢獻。在武器彈藥的生產研制中,他多次受傷,失去左眼,左手右腿殘疾。經過20多次手術,幾十個彈片殘留在他身上,他依然以頑強的毅力克服殘疾,堅持戰鬥在生產壹線。他說:“只要我活著壹天,我就壹定要為黨和人民工作壹天。”1951 1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他特邀全國勞動模範稱號,並稱贊他為“保羅?Kochakin”。
吳運鐸是壹個真正把壹切都獻給黨的人。退休後應邀擔任北京、天津、上海多所工讀學校的名譽校長,多所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壹些刊物和群眾團體的顧問。他是《勞動的開始》壹文的作者。
吳運鐸,軍械專家。從事火炮技術研究。抗日戰爭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研制出殺傷力極強的槍榴彈和發射筒,以及各種地雷和手榴彈。建國後,他主持研究了無後座力炮、高射炮、迫擊炮和輕武器。為國家培養了軍事人才,為國防現代化和我軍裝備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吳運鐸,1917 65438+10月17,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鎮的壹個農民家庭。我父親是個學徒和職員。當吳運鐸八歲的時候,他和他的父親去了江西萍鄉。在安源煤礦讀完四年級後,因家庭困難被迫輟學,回到湖北老家。當事人請求寬恕,並在富源和原華煤礦做童工和學徒。1938年9月,到皖南根據地,加入新四軍,在軍區機修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國* * *產黨,從事地下組織活動。在革命隊伍裏,我讀完了中學課程,自學了機械制造理論。先後在新四軍第二師軍械廠、新四軍兵工廠任技術員、副廠長、廠長。當時條件很艱苦,沒有資料,沒有材料。為了供應前方的軍需物資,他毅然挑起重擔。在詹廟,正廳作為生產車間,副廳作為槍械修理廠,用簡單的設備研制殺傷力強的槍榴彈和發射器。在抗日戰場上起到了消滅敵人的作用。為了研制子彈,在敵人的重重封鎖下,找不到火藥原料,吳運鐸不得不尋找替代品。想盡壹切辦法把紅頭火柴的頭刮下來,浸泡在酒精裏制成火藥。如果沒有酒精,用陳年燒酒,蒸餾代替酒精。因為火柴頭太容易爆炸,他把爐子上的煙罐混合在壹起,制成壹種合適的火藥。後來紅頭火柴用量大,根據地供應不了。於是我們從藥店買了雄黃和芒硝,混合在壹起解決了問題。制作彈頭的材料更加稀缺,於是他嘗試將鉛熔化後註入模型中制作子彈。但是鉛受不了高溫,步槍有被炸掉的危險。後來用銅幣,在彈頭的鋼模裏壓成空筒,做成尖頭彈,裏面灌滿鉛,才試驗成功。為了制造軍用機床,他組織大家用在廢鐵堆裏找來的幾段切好的鋼軌,在中間鉆孔安裝模型,然後把鋼軌釘在機箱上,算是壹種替代的“打孔”。利用廢舊鋼鐵,加工成各種簡易機床,裝備軍工廠,突破了難題。發明制造了各種地雷和手榴彈。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兵工廠修復了大量火器。為了試制各種彈藥,他數次身負重傷,摔斷左腿,炸掉四根手指,炸瞎雙眼,身上留下無數傷痕。1947年初春,吳運鐸被派往東北某海港,並留下來參與新軍工廠的建設。曾任總廠工程部副主任,負責建立引信廠,兼任廠長。中國解放後,吳運鐸先後擔任原中南軍械局副局長、二機部第壹研究所所長、軍械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並於1952至1954在前蘇聯遠東兵工廠學習實踐。回國後任447廠(新炮廠)總工程師。此後,他壹直從事火炮技術研究。在1954-1965期間,主持了無後座力炮、高射炮、迫擊炮、輕武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還為國家培養了壹批年輕的軍械專家,為國防現代化和我軍裝備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吳運鐸艱苦樸素,始終保持工人階級的本色。他堅持實踐第壹的原則,經常深入工廠車間、試驗場,親自和技術人員、工人壹起研究產品的改進,使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可靠的產品,大大縮短了軍械產品的研制周期。甚至當他的健康惡化時,他仍然在思考武器的改進,並壹直畫草圖。
“文化大革命”期間,吳運鐸同誌受到林彪、“四人幫”及其追隨者的政治迫害。但他始終堅持政治原則和真理,同錯誤路線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利用壹切機會宣傳黨的優良傳統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中國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同時在多所高校被聘為名譽教授。由於革命戰爭留下的殘疾和慢性病,吳運鐸同誌在“文化大革命”後長期住院。1991年5月2日因肺心病復發停止呼吸。壹位傳奇的軍械之星從此隕落。
1917 65438+10月17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鎮。
1930—1938湖北省黃石市富源煤礦機電工人。
1938—1940新四軍機械修理所技工兼車間主任。
1940—1941年新四軍軍事工業部第三工廠。
1941—1946新四軍第二師軍工部副部長。
1946—1949工程部副部長兼大連建新公司引信廠廠長、黨委書記。
1949—1950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受傷治療醫院。
1950—1952中南兵器局局長、副局長。
1952—1953北京俄語專科學校蘇聯預科班學習。
1953—1955北京北新橋五局自學俄語。
1955—1957西伯利亞57高射炮廠實習。
1957—1963 447壹廠總工程師兼廠長。
1963—1966機械五部機械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1966-1979“文革”期間,五機部機械研究所被審查。
1979—1980,機械工業部研究院副院長、顧問。
1980-1981年康復治療。
1991於5月2日在北京去世。
享年74歲。
吳運鐸寫到了他還是個孩子時分娩的開始。
贊美吳運鐸
雄偉而強大,
死亡壹再擦肩而過。
用雄心壯誌來獎勵殘疾人,
換來中國的春光。
峽谷裏的士兵害怕敵人,
用自己的身體鑄劍。
中國保羅人尊敬,
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稱之為典範。
在中國* * *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中,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其中有壹位軍人,受了100多處傷,四肢仍然殘疾,因此被稱為“中國的帕維爾·科爾察金”。他是吳運鐸。當時他的自傳《把壹切都交給黨》已經教育了整整壹代人。
壹生
■三次重傷,留下100多處傷口,但都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四肢還在掙紮。
吳運鐸,1917,江西省萍鄉縣人。我從小就去過安源煤礦。因為父親是礦上的小記賬員,養活不了全家。年輕的吳運鐸是壹名撿煤工人,撿煤渣。7歲時,他在* * *生產黨領導的安源煤礦俱樂部,為工人謀福利。他得以在煤礦東部的兒童小學就讀,加入了兒童小組,並擔任宣傳員。因為煤礦裏有許多機器和設備,他十幾歲時就對機械產生了興趣。鼓風機房裏空壓機巨大的飛輪讓他體會到了機器的強大,他最大的夢想就是當壹名掌管機器的工人。
1927年夏天,國民黨反動軍隊開進安源,屠殺革命黨人,關閉學校,吳運鐸家庭生活陷入絕境。1931年隨家人遷居湖北黃石。經父親同事介紹,幾個兄弟進了礦裏當學徒,後來成了電氣師傅。為了搞清楚機器的工作原理,吳運鐸在繁重的勞動間隙,把車間的壹個小閣樓打掃幹凈,用作“書房”和“實驗室”,把裝著機器的破木箱倒過來當書桌,省吃儉用買了壹些工業書籍學習機械知識。他還講課,告訴他的工友們關於機械的知識。
1937年,抗戰爆發後,* * *生產黨在煤礦舉辦抗戰講座。吳運鐸每天都去上課,他的家成了工人們聚集的地方。他還參加了黨的《新華日報》的出版站,每天下班後把報紙寄出去。礦主報案,警察要抓他,他毅然加入新四軍。他被派到皖南雲嶺的新四軍司令部機修所,在農家的茅草棚裏開始了軍旅生涯。1939年5月光榮加入* * *制作黨。
在吳運鐸10年的革命戰爭生活中,他從皖南到蘇北,再到淮南,再轉戰淮陰、沂蒙山,再渡海到東北的大連。為了軍工,他的婚姻壹拖再拖,也放棄了去延安讀書的機會。歷任新四軍軍工部黨支部書記,華中軍械部副部長兼華東炮彈廠廠長,東北聯合軍械企業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黨委書記。
當時的人民軍軍械裝備簡陋,經驗不足,生產的危險性往往不亞於前線。吳運鐸參加工作後不久,在壹次槍支實彈檢驗中,土制槍管突然爆炸,打傷了他的左手。此後,他三次受重傷,留下100多處傷口,但都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與死神擦肩而過。
有壹次,發動機的曲柄突然脫落,傷了他的左腳。後來傷口發炎了。他發高燒40多度,左腿感染了。醫生挖走了腐爛的肌肉,在他的腳踝上留下了壹個月牙形的洞。吳運鐸不得不用拐杖走路。
第二次,為了修復前方急需的舊彈殼,他從報廢的雷管中取出氯化汞作為發火藥。雖然事先泡在水裏,但雷管在他手裏突然爆炸,左手被炸斷四指,左膝被炸斷,露出膝蓋骨,左眼幾乎失明,昏迷15天。
第三次,1947,在大連附近的實驗場,他和吳平洲主任壹起檢查發射的啞彈。突然,炮彈爆炸,吳平洲當場死亡。吳運鐸的左手腕被炸掉,右腿膝蓋以下被劈成兩半,腳趾也被炸掉壹半。
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鐸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軍械局副局長、第壹機械工業部第壹研究所所長、第五機械工業部第二十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機械科學院副院長、顧問等職。這些年來,他經常被邀請到各地講學。他於五月在北京去世。
史鐵生,1951,北京人。清華附中畢業後,到陜北延安地區1969“插隊”。三年後,他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來因為生病回家休養。他在1979開始寫作。1983和1984分別以《我遙遠的青萍灣》和《外婆的星》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6 165438+10月,史鐵生短篇小說《我的老房子的故事》獲浙江東海文學月刊“30萬東海文學大獎”金獎。《我的老屋筆記》、《靜修筆記》獲作家報1996十大小說獎。1997當選北京作家協會主席。
史鐵生身體殘疾的親身經歷,使他的壹些小說寫出了殘疾人的生活困境和對精神“殘疾”現象的關註。與其他小說家不同,他對本民族、本地域的感性生命特征沒有任何眷戀。他將寫作視為對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張海迪,1955年秋,濟南人。5歲時,他患上脊髓病,胸部以下完全癱瘓。從此,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由於不能上學,她在家自學了中學課程。15歲時,海蒂跟隨父母,下放聊城(山東)農村,給孩子當老師。她還自學了針灸技術,免費為村民治病。後來,張海迪自學了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面對殘酷的命運挑戰,張海迪並沒有感到沮喪和沈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毅力與病魔作鬥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對生活充滿信心。雖然沒有機會進校門,但她發奮讀書,讀完了中小學的所有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學習了大學和研究生的課程。從65438年到0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翻譯了幾十萬部英文小說,如《海灘診所》,編著了書籍,如《向天敞開的窗戶》、《輪椅上的生命與夢想的追問》。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追尋生活》出版不到半年,再版三次,獲得國家“五個壹工程”圖書獎。在《生活的追求》之前,這個獎從來沒有授予過散文作品。最近壹本30萬字的小說《絕頂》,即將出版。從1983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了超過1萬字。
為了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她自學了十幾本醫學專著,請教了經驗豐富的醫生,學習了針灸等醫術,免費為群眾治療10000余人次。
1983中國青年報發表《做壹顆流星,把光留給世界》。張海迪在中國成名,贏得了兩個名聲,壹個是“80年代新雷鋒”,壹個是“當代保羅”。
張海迪抱著“活著就是要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羅為榜樣,勇敢地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人民。她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題詞:“向張海迪學習,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資本家!”
隨後,張海迪成為壹股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政協委員,就職於山東省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工作。
(2)活著就是做壹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壹顆流星,我要把光明留給世界。”帶著這樣的理想,她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起了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為別人著想,為各地的人民工作。她發現小學沒有音樂老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後還幫學生組織自習小組,給他們理發,扣扣子,穿衣服。她發現村裏缺少醫生和藥品,於是決定學習醫學知識和技術,並用自己的零花錢購買了醫學書籍、體溫計、聽診器和常用藥品。她已經讀完了《針灸》、《人體解剖學》、《內科》、《實用兒科》等醫學書籍。學針灸的時候,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針灸。短短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找醫生,她都熱情接待。重病患者動不了的時候,她就坐在輪椅上,走到門口給患者打針吃藥。有個叫耿的老人,因為腦血栓後遺癥,六年不能說話,癱瘓了三年,壹直沒治好。張海迪壹邊鼓勵耿大爺在精神上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壹邊大量閱讀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可以說話走路了。此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誌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作為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耀著* * *產品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人生才是最幸福的。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努力工作,發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解放事業貢獻壹切——* * *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