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源於春秋時期秦國的名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秦穆公和晉文公爭霸的結果。
在19世紀之前的很長壹段時間裏,英國實際上是被國泰和中國利用的。
不同時期對中國的不同稱呼。在英國,拉丁詞Cataya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進入英語,逐漸演變為cathay。1625年,約翰·弗萊徹在他的戲劇《womans》中仍然使用卡塔亞,而在1823年,戈爾格和拜倫在他們的長詩《唐璜》中已經將中國稱為國泰。
這種情況直到今天在壹些歐洲國家仍然存在。契丹是中國在保加利亞語和俄語中的名稱。古典英語有華夏,現代英語有中國。類似的還有意大利catai/cina,葡萄牙catai/中國,西班牙catay/中國。
擴展數據
20世紀中國的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努力追尋“中國”壹詞的起源和意義。根據壹份完整的調查,這份調查用20頁的篇幅列出了秦回歸前“中國”壹詞的用法。
科學家在19世紀之前已經定義了“中國”壹詞的五種含義:(1)首都;(二)在國家境內;(3)夏天的田野;(4)中等國家(周朝較小諸侯國,周稱“天下”);(5)中央政府的國家。
以上含義都不是指現代民族國家。在帝國時代開始後的兩千年裏,“中國”這個詞不再重要。通常指王朝的中心,或者用來區分中國和北方草原遊牧部落的疆域。
到1860年代,這些用法已經進入清朝的外交文書。可見,這壹時期“中國/中國”兩個詞在國際條約的翻譯中是連在壹起的,成為了對等詞,既指壹個領土,也指基於這個領土的壹個國家。
“中國”這個詞在官方文件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外國文件中提到“中國”這個詞的時候,幾乎可以和“大清國”互換使用。不再指“中心國家”;當用來描述壹個單壹的主權實體中國時,這個詞的歷史見證人就消失了(並最終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