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F230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3-7217(2000)01 0080 02。
會計的目標是核算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提供反映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信息。其本質在於決策的有用性,即向相關利益方提供客觀、公正、有用的信息,幫助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然而,在實踐中,由於各種原因,會計信息往往失真,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復雜的,筆者試從制度性原因和技術性因素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壹,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
根據經濟學,制度是壹套行為規則,它涉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行為。該體系由非正式約束、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三部分組成。有效的制度可以減少市場中的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制度為人們在廣泛的社會分工中進行合作提供了壹個基本框架,可以為合作創造條件並保證其順利進行。會計是經濟學的壹個分支,與會計相關的壹些制度也符合經濟學中的制度含義。
1.非正式約束
非正式約束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不自覺形成的行為規範。包括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因素。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倫理規範、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合作精神、誠實信用等價值觀卻沒有建立起來,從而失去了對利己主義和機會主義的道德約束。
2.形式約束
正式約束是指人們有意識地創造的壹系列政策和法規。包括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以及由這些規則組成的層級結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會計環境的頻繁變化使得會計法規建設明顯滯後,現行會計法中仍有許多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內容,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樣,新舊條例之間就有了壹個“真空帶”。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法中有些內容滯後於經濟現實,有些則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人員的雙重身份無法實現;不清楚單位領導如何對會計數據的合法性和真實性負責。
(2)會計標準體系不完善。只有制定科學規範的會計準則,才能嚴格規範企業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1992 11年6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已顯現出壹些不適應性。到目前為止,僅發布了八項具體的會計準則,其中六項僅在上市公司實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行為、新的經濟業務和新的市場工具不斷湧現,會計準則的缺失使得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3)會計法規不壹致。基本會計準則與具體會計準則之間、具體會計準則與行業會計制度之間、會計準則與壹般財務規則之間、會計準則與稅收制度之間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和沖突。會計法規體系內部的不協調,必然增加經營者、會計人員、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博弈空間”,增加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
(4)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體系不健全。社會監督主要是指註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在我國,由於註冊會計師專業水平有限,管理體制不合理,職業道德弱化,註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很難保持“獨立性”,也很難做到“客觀”和“公正”。
3.在實施機制方面,實施機制是系統構成中的關鍵環節。沒有執行機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的規則,都將形同虛設,“有法可依”比“無法可依”更糟糕。有效的執行機制應該是違規成本遠高於違規收益。如果違規的預期收益大於違規的成本,那麽“理性人”就會選擇違規。由於信息不對稱和監管不力,會計造假被發現的概率很小。即使被發現也只是罰款,很少有對當事人的行政和刑事制裁。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技術性因素分析
會計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技術性因素。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按照經濟學的觀點,不確定性是指在給定的環境狀態下,人的主觀概率分布處於離散狀態。不確定性包含兩層含義:壹是與壹個概率性事件相關聯,其發生的結果具有穩定的概率。第壹,與概率無關,是沒有穩定概率的隨機事件。模糊性是指判斷事物時“是或不是”或“似是而非”的模糊判斷。此時,很難斷言事物的歸屬。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都是事物固有的客觀屬性,會使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很難甚至不可能做出準確而獨特的判斷。經濟活動過程中也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會計處理的原則和方法也存在不確定性。這樣,會計工作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準則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詞語。最典型、應用最廣泛的會計準則是“極不可能”、“可能”、“非常可能”。由於對某壹事件發生概率的主觀判斷因人而異,什麽是“極不可能”,什麽是“可能”或“很可能”,成為影響會計選擇和會計處理方法的重要因素。
2.會計確認和計量存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會計活動歸結為對經濟事項的確認和計量,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該事項的記錄、反映和控制。然而,會計確認和計量本身存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比如在資產的確認上,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確認非常薄弱;在固定資產會計中,殘值和折舊本質上是壹種估計,而且由於折舊方法很多,每種方法對經營業績的評價都會有不同的影響。其他,如外幣折算、合並會計報表、衍生金融工具定價等。,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3.對未來事物理解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未來事件受當前和未來各種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其發展變化也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盡管人們試圖探索各種預測方法,試圖盡可能準確地進行預測,但只要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會計預測結果的準確性是值得懷疑的。同時,會計本身具有反應性,導致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時滯”現象。
4.分析評價方法的模糊性。當人們試圖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原本“模糊”的事物時,往往會附加壹些假設,而這些假設本身就是不確定的。例如,在計算凈現金流量以確定證券價格時,有幾種不同的確定貼現率的標準。如果選擇不同的折現率,計算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又如,財務比率分析本質上並不嚴謹,比率的選擇、確切定義和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判斷和假設的色彩。
三。對策和建議
1.在控制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設方面。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沒有會計人員的參與,就不可能產生虛假的會計數據。當前,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倫理和職業道德體系。要建立健全會計法規體系,充分發揮註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作用,修訂完善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會計法》。應對不適應新經濟形勢的地方進行修訂,使之真正成為具體會計準則的規範,加快具體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出臺,盡快形成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特點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嚴格規範企業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要大力發展註冊會計師事業,完善現有的註冊會計師組織管理體制,建立符合企業機制和註冊會計師行業特點的新型會計師事務所制度,從制度上保證註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公正性。要嚴格監督企業的會計行為,加大抽查力度以提高舞弊被發現的概率,嚴懲舞弊單位的領導和會計,通過實施提高違規風險和成本的制度來引導和規範企業行為。
2.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為這種失真是技術失真,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第壹,要正確認識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在定性認識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性的前提下,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應該客觀地看待會計信息在我們的評價和決策中的作用。從定量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用模糊數學來處理模糊性。為了規範會計準則的制定,加強會計制度建設,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應盡量規範不確定性措辭的使用,可以給出相對確定的概率值範圍,有助於減少主觀判斷差異,協調國際會計差異。要根據新的社會經濟條件,加強會計理論研究,盡可能完善會計假設,規範會計基本概念,修訂會計要素,發展會計確認和計量理論。要拓展財務報告,豐富會計信息,通過財務報表以外的其他報告形式,揭示更多的“分析性信息”,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帶來的信息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