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資料顯示,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地已發現不少東漢晚期的瓷窯,成為南方青瓷體系的產地。在三國時期,有更先進的制瓷技術,特別是在江浙壹帶發現的青瓷。經過科學分析,它們是由優質礦物原料和熔劑制成的。因為胎土含有機質少,含鐵多,粘性和吸水性小;所以瓷胎是白色的,略帶青灰色,溫度適宜。燒制後胎質堅細,不吸水,玻璃化程度高,莫來石晶體發育良好。當時青瓷胎土的原料有應時、長石和高嶺土,以後者為主;江浙工作區盛產石英斑巖和正長斑巖,多為熱侵蝕後成為瓷土的原料。這些原料大多屬於原生高嶺土,其中二氧化矽(SiO2 _ 2)含量大於77%,非常適合在還原焰中焙燒。青瓷羊的釉中含有石灰石,成分是氧化鈣,也是青瓷釉的主要成分。因此,在這種條件下燒制的瓷器,釉面光滑,確實是壹種“勝千峰青彩”的成就,也可以算是唐代“淡綠瓷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