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作文大全 - 求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9個配套文件

求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9個配套文件

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9個配套文件主要內容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關於事業單位分類的意見》等9個配套文件,同時出臺了進壹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配套文件明確了事業單位類別劃分的原則、程序,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如何改革,事業單位編制如何管理,事業單位如何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財政政策如何過渡,從事生產經營轉為企業的事業單位有關政策,改革中如何加強國有資產管理,事業單位人員收入如何改革,事業單位試行職業年金,事業單位深化人事制度等。有關事業單位改革的基礎配套政策、文件基本上已經出齊。9個配套文件主要內容如下:

壹、關於事業單位分類的意見

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是指:承擔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等職能的事業單位。認定行政職能的主要依據是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央有關政策規定。今後不再批準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

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是指: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可以由市場配置資源、不承擔公益服務職責的事業單位。這類單位要逐步轉為企業或撤銷。今後不再批準設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

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是指: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和為機關行使職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業單位。只有這類單位繼續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其中:公益壹類事業單位是指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文化、公***衛生及基層的基本醫療服務等基本公益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公益壹類事業單位不得從事經營活動;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是指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確保公益目標的前提下,可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提供與主業相關的服務。

劃分事業單位類別首先清理規範現有事業單位,對未按規定設立或原承擔特定任務已完成的事業單位,予以撤銷;對布局結構不合理、設置過於分散、工作任務嚴重不足或職責相近的事業單位,予以整合,並相應核減編制。

劃分事業單位類別堅持實事求是,嚴格掌握標準,不以機構名稱、經費來源和人員管理方式等作為分類依據。

二、關於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的意見

承擔行政職能是指事業單位承擔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等職能,主要行使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裁決等行政職權。認定事業單位承擔行政職能的依據是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中央有關政策規定,不以機構名稱、經費來源和人員管理方式等作為依據。

三、關於創新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的意見

編制審批或備案。對公益壹類事業單位繼續實行機構編制審批制度,對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在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的前提下,逐步實行機構編制備案制度。

逐步取消事業單位行政級別。探索管辦分離的有效實現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級別,新設立的壹律不予明確行政級別。

完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事業單位應當進行法人登記,應制定章程並依法核準,改革和完善事業單位年度報告制度,建立相關信息公開制度。

四、關於建立和完善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的意見

建立和完善以決策層及其領導下的管理層為主要架構的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把行政主管部門對事業單位的具體管理職責交給決策層。

建立理事會。建立健全決策監督機構,決策監督機構的主要形式是理事會,也可以探索董事會、管委會等多種形式。理事會作為事業單位的決策和監督機構,壹般由政府有關部門、舉辦單位、事業單位、服務對象和其他有關方面的代表組成,事業單位行政負責人及其他相關職位的負責人可以確定為當然理事。

探索建立監事會。事業單位也可以探索建立獨立的監事會,負責監督事業單位財務和理事、管理層人員履行職責情況。

明確管理層權責。管理層作為理事會的執行機構,由事業單位行政負責人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員組成。事業單位行政負責人由理事會任命或提名,並按照人事管理權限報有關部門備案或批準。

制定事業單位章程。事業單位章程是法人治理結構的制度載體和理事會、管理層的運行規則。事業單位章程草案由理事會通過,並經舉辦單位同意後,報登記管理機關核準備案

五、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財政有關政策的意見

加強財政支出管理,逐步從“養人”向“辦事”轉變。根據不同公益事業單位的具體特點,采取經費保障、經費補助、購買服務等不同的投入和支持方式。

已認定為承擔行政職能、但尚未調整到位的事業單位,其履行行政職能依法收取的費用以及通過向社會提供其他服務取得的收入,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收支徹底脫鉤,各項經費由同級財政預算予以安排。

已認定為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對公益壹類事業單位,財政根據正常業務需要提供相應經費保障;對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財政根據單位業務特點和財務收支狀況等,給予經費補助,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支持。

已認定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後,財政部門不供給經費,其取得的收入依法納稅、自主安排使用。但在過渡期內,財政部門可以對其繼續撥付原有的正常事業費,主要用於解決轉制前已經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對改革後轉為企業的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核實債權債務,界定和核實資產,並由同級財政部門依法核定國家資本金。

對社會力量舉辦的公益服務機構,要在稅收政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同事業單位公平對待,政府可根據需要采取政府采購的方式,購買其公益服務產品和勞務。

六、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幹規定

(壹)財務、資產關系變更

1.轉制單位應制定轉制方案,並按規定程序報批後組織實施。

2.轉制單位與原主管部門脫鉤的,由財政部門履行財務監管職責,其國有資產管理除國家另有規定外,由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機構負責。

3.轉制單位財務隸屬關系需要劃轉的,由劃出方的主管部門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核,並商劃入方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同意後確定;涉及預算指標劃轉的,按照有關預算管理程序辦理。

(二)資產清查、資產評估、產權和工商登記

4.轉制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門或轉制單位組織實施。其中,執行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的轉制單位,按照《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暫行辦法》(財辦[2006]52號)的有關規定執行;執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的單位,參照《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國有企業清產核資工作規程》等有關規定執行。

5.轉制單位的資產清查工作要在轉制方案批準後6個月內完成,資產清查結果報送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

6.財政部門或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對資產清查結果進行審核批復。其中,執行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的轉制單位,按照《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暫行辦法》(財辦[2007]19號)的有關規定審核批復;執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的單位,參照《關於印發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資金核實工作規定的通知》、《國有企業清產核資工作規程》的有關規定審核批復,其中涉及資產損失的,按照《企業資產損失財務處理暫行辦法》確認。

7.完成資產清查後,轉制單位要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對各項資產、負債重新分類建賬,並由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由同級財政部門依法核定國家資本金。

8.轉制單位整體或部分轉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及進行產權轉讓等,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評估,資產評估結果報財政部門核準或備案。

9.轉制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辦理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和工商登記,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核銷事業編制、註銷事業單位法人等手續。

(三)財政、稅收政策

10.轉制單位完成轉制後,在過渡期內,原有的正常事業費繼續撥付,主要用於解決轉制前已經離退休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原有的正常事業費是指財政部門核定的基本支出經費,不包括項目支出經費。

11.在轉制過渡期內,轉制單位原事業編制內職工的住房公積金中由財政負擔部分,轉制後繼續由財政部門撥付;轉制前人員經費由財政負擔的離退休人員的住房補貼資金尚未解決的,轉制時由財政部門壹次性撥付解決;轉制前人員經費自理的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住房補貼資金,從本單位相應資金渠道列支。

12.轉制前被認定為非營利組織的轉制單位,轉制過渡期內可繼續享受非營利組織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轉制單位在轉制中資產評估增值涉及的企業所得稅,以及資產劃轉或轉讓涉及的增值稅、營業稅、城建稅等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

(四)社會保障政策

13.轉制單位轉制後按照企業辦法參加社會保險。轉制時在職人員按照國家規定計算的連續工齡,視同繳費年限,不再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

14.轉制前已經離退休人員,原國家規定的離退休費待遇標準不變,轉制後這類人員離退休費待遇支付和調整的具體辦法,按照2000年科研院所轉制和勘察設計單位轉制相關政策執行。

15.轉制前參加工作、轉制後退休的人員,基本養老金的計發和調整,按照企業的辦法執行。在轉制過渡期內,按照企業辦法計發的基本養老金,如低於按照事業單位退休辦法計發的退休金,其差額部分采取加發補貼的辦法解決,所需費用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16.離休人員的醫療保障繼續執行現行辦法,所需資金按照原渠道解決。轉制前已經退休人員,轉制後繼續按照規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等醫療保障待遇。

17.轉制後具備條件的企業,可以按照有關規定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和補充醫療保險。

18.轉制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自工商註冊登記之日起與全部在職職工簽訂勞動合同。職工在事業單位的工作年限合並計算為轉制後企業的工作年限。

(五)附則

19.工程勘察設計單位、科研機構、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等轉制為企業的,繼續執行相應的現行轉制政策。

20.本規定中的轉制過渡期壹般為5年,自轉制單位依法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公司法人營業執照》之日起計算。

七、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中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意見

財政部門是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職能部門。

(壹)事業單位所辦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

轉為行政機構的事業單位,其所辦企業要通過劃轉、合並等方式,逐步與原單位脫鉤,改革方案經主管部門審核並報同級財政部門批準後實施。

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的事業單位,要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與所辦企業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的產權關系,加強和規範對所辦企業的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轉制為企業的事業單位,原則上要與其所辦企業進行資源整合。

(二)事業單位改革中的資產處置

改革過程中涉及有償轉讓的資產,需經同級財政部門或主管部門批準並按規定程序評估後,通過拍賣等規範的產權交易方式公開處置。

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收入屬於國家所有,上繳同級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此項收入優先用於事業單位新增資產配置,實現資產配置管理和處置管理的有效銜接。

(三)工作步驟

由轉制單位提出資產清查立項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主管部門應將相關材料報財政部備案。

資產清查(清產核資)壹般應以改革方案獲得批準的前壹個月末作為清查工作的基準日,清產核資結果由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同級財政部門批復,資產核實結果由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按照規定權限批復。

八、關於深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見

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探索事業單位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有效途徑,使工作人員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

(壹)清理津補貼,實施績效工資

清理津補貼。全面清理核查國家統壹規定的津貼補貼項目外自行發放的津貼補貼和獎金,摸清收入來源、支出去向、賬戶情況和實際發放水平,堅決取消不合法、不合規的項目。對清理核查後的津貼補貼進行適當歸並,作為規範後的津貼補貼納入績效工資。

確定本地事業單位年度績效工資水平控制線。根據合理調控事業單位收入水平差距的需要,確定當地事業單位本年度績效工資水平控制線,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原則上不得高於控制線。

核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部門綜合考慮相關因素,核定本級政府直屬及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總量,事業單位主管部門核定所屬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總量。事業單位發放績效工資不得突破核定的總量。

績效工資分為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兩部分。基礎性績效工資主要體現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崗位職責等因素,在績效工資中所占的比重原則上可相對大壹些,壹般按月發放。獎勵性績效工資主要體現工作量和實際貢獻等因素,根據績效考核結果發放,采取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和辦法。事業單位制定績效工資分配辦法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職工意見,由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後,報主管部門批準,並在本單位公開。

事業單位主要領導的績效工資由主管部門確定。與所在單位工作人員的績效工資水平保持合理關系。

制定績效考核辦法。各事業單位要完善內部考核制度,把績效考核與分配更好地結合起來,發揮績效工資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

對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發放補貼。在實施績效工資的同時,對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發放補貼,標準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財政部門確定。績效工資不作為計發離退休費的基數。

績效工資經費保障。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所需經費,按照單位類型不同,分別由財政和事業單位負擔。

(二)完善工資收入分配政策

健全事業單位工資水平正常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發展、財政狀況、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和物價變化等因素,相應調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水平,實現工資水平調整的制度化、規範化。

註重綜合平衡。努力形成並保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其他公職人員和其他社會群體的合理收入分配關系。

國家統壹制定特殊崗位津貼補貼政策和規範管理辦法。除國務院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外,任何地區、部門和單位不得自行建立特殊崗位津貼補貼項目、擴大實施範圍和提高標準。

探索事業單位主要領導收入分配激勵約束政策。適時開展試點,在有條件的事業單位探索制定主要領導收入分配激勵約束政策,結合考核確定收入,使事業單位主要領導的收入與單位的社會經濟效益及長遠發展相聯系,與本單位職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保持合理關系。

制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兼職兼薪管理辦法。完善事業單位收入中可用於工作人員收入分配的資金管理政策。

九、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試行辦法

本辦法暫只適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個事業單位改革試點省市。

職業年金。是指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在依法參加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職業年金方案審批。建立職業年金,應當由單位與工會或職工代表通過民主協商確定,並制定職業年金方案。職業年金方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討論通過。享受經常性財政補助的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方案,在提交大會討論前,須報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同意。

繳費比例。職業年金所需費用由單位和工作人員個人***同負擔。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最高不超過本單位上年度繳費工資基數的8%,個人繳費比例不超過上年度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的4%。職業年金繳費工資基數為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

計入個人賬戶。工作人員個人繳費額計入本人職業年金個人賬戶;單位繳費應當按照職業年金方案規定比例計算的數額計入職業年金個人賬戶,當期計入的最高額壹般不得超過本單位工作人員平均分配額的3倍。

轉移。工作人員變動工作單位時,職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可以隨同轉移,新單位沒有實行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制度的,其職業年金個人賬戶可由原管理機構繼續管理運營。

領取。工作人員達到國家規定退休條件並依法辦理退休手續後,可以從本人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中壹次或分期領取職業年金。出境定居人員可根據本人要求壹次性支付給本人;工作人員死亡後,其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繼承人壹次性領取。

職業年金管理。建立職業年金的事業單位,應當確定職業年金受托人,受托管理職業年金基金,受托人可以是符合國家規定的法人受托機構,規模較大的單位也可以成立職業年金理事會作為受托人。

職業年金稅收政策另行制定。

  • 上一篇:宋詞的特點
  • 下一篇:猴子的簡筆畫怎麽畫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