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作文大全 - 孔子弟子傳012|曾參子輿

孔子弟子傳012|曾參子輿

曾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孔子的晚期弟子之壹,與其父曾點(皙)同師孔子,比孔子小46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將其排在第12位,並記載說:“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將其排在第12位,並作壹段較長的記載:

曾參(子輿)以孝道為誌向,所以孔子因他而作《孝經》。齊國曾聘請他,想讓他為卿,他不去,說:“我父母已年老,拿人家的俸祿就要替人家操心,所以我不忍心遠離親人而受別人差遣。”他的後母對他很不好,但他

仍供養她孝敬她。他的妻子因藜羹沒有蒸熟,曾參(子輿)為此要休她。有人說:“妳妻子沒有犯七出的條款啊!”曾參(子輿)說:“蒸藜羹是小事,我讓她蒸熟她卻不聽我的話,何況是大事呢?”於是就休了妻子,終身不再娶妻。曾參(子輿)的兒子曾元勸他再娶,他對兒子說:“殷高宗武丁因為後妻殺死了兒子孝己,尹吉甫因為後妻而放逐了兒子伯奇。我上不及高宗賢能,中不比尹吉甫能幹,怎知能避免不做錯事呢?”

曾參(子輿)是孔子的好學生,而且很註重孝,在《禮記》中記載了很多孔子和他關於禮包括祭祀等內容的對話。《二十四孝》把他作為孝的典型之壹,記載說:

曾參(子輿)是《論語》中幾個被稱為“子”的孔子弟子,且曾參(子輿)子的言論被排在《論語》的前面,因此,《論語》是由曾參(子輿)參與主持、其弟子參與具體編輯,是比較可信的。

史籍對曾參(子輿)的記載很多,《論語》的記載也有15章。

壹、參也魯

《論語》評論曾參“魯”。魯是遲鈍的意思。

三、日三省

曾參(子輿)壹生謹慎,很註意自己的言行。

曾參(子輿)說:“我每天都反省壹下自己三件事: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省,從內心對自己的言行的檢查、反思。這裏的三還是不能作多次解,而是指從三個方面進行反省。如果沒有列出三個方面,作多次解還情有可原,即每天多次或時時刻刻反省自己。但那得多累啊?《公冶長》篇記載: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想那麽多幹什麽?“扣其兩端”,從好和壞、行或不行等兩個方面考慮壹下,最多考慮兩遍就行了。光想不學而習之,則殆矣。《荀子·勸學》也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為人謀,就是給人家工作。簡單地說,我們現在不管什麽行業的人,去上班工作,妳盡心盡力了嗎?是天天吊兒郎當,還是努力出主意、想辦法把工作做好?

忠,忠實,盡心盡力的意思。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待了朋友呢?這裏,不僅僅朋友關系,還包括了上下級之間的關系,誠實不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壹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相互守信。巧言令色、足恭,大概不好做朋友。朋友之交,或其淡如水,或托六尺孤、寄百裏之命,關鍵是壹個誠字,壹個信字。

傳,讀chuan(二聲),不讀zhuan(四聲),受之於師謂之傳。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壹樣,指溫習、實(踐)習、演習等。現在人們,接受的大概都是“授業”之教,全都是掙錢糊口、為稻粱謀的事,有幾個在想、在學、在傳做人的道理呢?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子輿)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

這也是現代的人們所要做的事。

三、慎終追遠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從壹個人的壹生榮辱,到壹個國家、民族的興衰成敗,都有因果。

舊註說“慎終者喪盡其哀”,終,指人死;遠,指祖先,舊註說“追遠者祭盡其敬”。對這壹章壹般地理解是:如果百姓都能慎重地對待父母的去世、料理好他們的喪事,按時祭祀、追念自己的祖先,那麽社會的道德風俗自然就淳厚了。

查“終”“遠”的基本意義,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答案:

“終”的其中壹個意思是“人死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說:“長終而不得反。”另壹個意思是結束了,引申為“死,生命完結”,如壽終。《禮記·檀弓》記載說:“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遠”的壹個意思是時間長,如遠古、遠祖。另壹個意思是長久、長遠,如《公羊傳·莊公四年》記載:“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遠裔,也稱“遠胄”,遠代的子孫。

三國時的何晏《論語集解》說:“孔(安國)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意思是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祖先雖遠要虔誠地祭祀。宋儒及以後註解,均從這壹說法。

這句話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過去,壹個家族壹般都有家譜、宗祠,每到壹定的時間,會進行集體祭祀,場面甚為壯觀。宗祠裏壹般都有壹塊“慎終追遠”的匾額。《紅樓夢》53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以薛寶琴的視角,進入寧府宗祠,看到院中抱廈五間正殿前懸壹鬧龍填青匾,寫道是:“慎終追遠”四字;旁邊壹幅對聯,寫道是:“已後兒孫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寧榮”;“俱是禦筆”。這種孝悌、祭祀行為,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同時對於維護社會基層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在現在的所謂現代社會,我們仍然堅持著“養老送終”、節日祭祀這種傳統制度和風俗。

但是,根據《尚書》特別是古文《尚書》的相關記載,“慎終追遠”的意義不僅如此。

商成湯伐夏歸來後,他的“左相”仲虺(hui,三聲)作《仲虺之誥》,勸勉成湯總結夏滅亡的教訓,要“慎厥終,惟其始”,就是要謹慎地對待事情的結尾,就像謹慎地對待事情的開始那樣。

《尚書·太甲下》中,伊尹告誡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於始。”意思是,譬如登高,壹定要從下面開始,譬如行遠,壹定要從近處開始。對民眾的事不要輕忽,要想到治理百姓是艱難的;不要安逸,要想到妳的權位是不穩的。謹慎地對待結尾,要像謹慎地對待開始那樣。

《尚書·蔡仲之命》也說:“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

《尚書·旅獒》則對這壹重要思想作了更為形象地表達:“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壹簣。”

可以說,“慎始慎終”的思想,貫穿了古文《尚書》的始終。

另外,《禮記》中有“舉大事必慎其終始”句子,《說苑》中也有“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的句子。

根據這些記載,“慎終追遠”的意思,就是告誡在上位者,當初國家的創立者兢兢業業,行文教,行德政,獲得了人民的支持,並取得了江山,建立了政權。在國家的治理中,壹定要想想先王的德行,謹慎地思考和對待以後可能的結果,就像當初的先王壹樣。能夠始終如壹地對待老百姓,人民就會穩定,就會繼續忠誠地追隨、支持妳們。如果不能慎始慎終,拓丟掉了德行,變得像夏桀、商紂王那樣,最終將會失去人民的支持,失去江山。認識了這個道理,則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於厚道嚴謹。

曾子如果說“慎終追始”,後世的學者大概就不會產生歧義了。

四、壹以貫之的忠、恕之道

孔子晚年的某壹天,孔子在上課時,對他自己壹生的思想作了壹個簡單總結。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壹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參(子輿)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麽意思?”曾參(子輿)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壹般認為,孔子的“忠恕”之道,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6.30),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15·24)。

五、有若無,實若虛

對於學問,曾參(子輿)始終是如顏回(子淵)那樣,永遠處於進取的狀態,他把有益的方法用來教育他自己的弟子。

曾參(子輿)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壹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曾參(子輿)的這番話,體現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觀點。“有若無”、“實若虛”就是要始終保持謙虛不自滿的態度,而“犯而不校”的觀點,表現出壹種寬闊的胸懷和忍讓精神。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

六、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

孔子多次論述了如何成為君子,曾參(子輿)也提出他自己的觀點。

孤是指死去父親的小孩,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托輔佐幼君。寄,寄托、委托;百裏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曾參(子輿)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當然,不僅君主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朋友、君子之間也可做到這壹點。朋友托孤,作為君子,應當盡力照顧。這樣的例子,歷史上和現在不勝枚舉。這也是君子的高尚品質之壹。

七、任重道遠死而後已

作為君子,作為壹個士人,應當以天下為己任。雖然責任重大,也要堅持到底。

弘是廣大,毅是堅毅。

曾子認為,士應當心胸弘大剛強,意誌堅毅,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士”是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所以說這是壹個重大的責任;同時,在實現“仁”,必須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這樣說來,道路確實遙遠。

“任重道遠”,楊伯峻引章太炎《廣論語駢枝》:“任重須強,不強則力絀;致遠須決,不決則誌渝。”

李澤厚《論語今讀》認為,宗教性的學派壹方面強調嚴格要求、恪守小節,同時也要求在從小節做起的各種禮儀制度中,樹立起剛強不屈的偉大人格。這種偉大人格的建樹以及各種道德行為的可能,並不是憑壹時的勇敢、情緒、意氣,而是從小處做起的長期錘煉的成果。……這才是曾參講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講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孔子講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的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韌性精神,這種人格精神……值得提倡和發揚。

八、以文會友

君子之交應當是怎樣的?真正的朋友、君子不是酒肉可以維護的,而應當以品質來維持。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曾參(子輿)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九、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君子有己任,在什麽位置就應當做什麽事,否則,秩序就亂了,社會就亂了。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曾參(子輿)說:“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至今都是壹句為官從政的箴言。為官者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內的事情。

十、不要輕易動感情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壹個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應當保持克制,不過分表達感情,否則,容易影響對事情的判斷和處理。但是,有些時候,該流露也要表達出來。人,畢竟不是沒有思想的動物。

曾參(子輿)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揮感情,如果有,壹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十壹、孟莊子之孝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在《論語》中,這壹觀點兩次進行了強調。魯國大夫孟孫速孟莊子就是這樣的壹個人。

曾參(子輿)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十二、上失其道則民散久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

孟孫氏任命曾參曾參的弟子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參曾參請教。曾參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妳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十三、難與子張並為仁

曾參壹以貫之地繼承孔子之道,與顓孫師(子張)等人有學術上的分歧。曾參認為,難以和顓孫師(子張)達到壹致。

曾參說:“子張外表堂堂,難於和他壹起做到仁的。”

十四、將死的善言

曾參與魯國大夫孟孫捷即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可能有不同。曾參臨死以前,把他自己的觀點再次向孟敬子交流。曾參的這番話,對於人的修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動容貌,是指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於面容。暴慢,是粗暴、放肆的意思。正顏色,就是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出辭氣,就是出言,說話,要註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鄙,粗野;倍同背,背理。籩豆之事:籩(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籩豆之事是指祭祀等事務。有司,指主管某壹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裏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壹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十五、如釋重負

曾參壹生遵行孔子教導,臨死之時,似乎有壹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啟,開啟,曾參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詩雲,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旻》篇。免,指身體免於損傷。小子,是對弟子的稱呼。

曾參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壹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發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參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壹生遵守孝道的。曾子借用《詩經》裏的三句,不僅僅用戶來說明自己壹生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也用來說明自己壹生謹慎小心。

  • 上一篇:地漏下水道堵塞疏通的最好辦法
  • 下一篇:電大08金融學本科形成性考核答案!!!!跪求!!!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