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1949-1976文學思潮
1.解釋第壹次文代會、雙百方針、八個京劇樣板戲。
答:(1)第壹次文代會:1949年7月在北平召開。毛澤東到會講話,朱德致賀詞,周恩來作政治報告。會議聽取了郭沫若、茅盾、周揚等的報告。大會總結了五四以來文藝工作的成績與經驗,確定了以《講話》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總方針,指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總方向,成立了全國文聯及下屬各協會。本次大會是壹次繼往開來的大會,標誌著中國文學進入當代文學階段。
(2)雙百方針:毛澤東於1956年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的發展文藝事業的方針,全稱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具體內容為: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采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其核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人民內部提倡和鼓勵各種不同意見的發表和爭論,發揚學術民主與藝術民主,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以迎接和順應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
(3)八個京劇樣板戲:指文革中的《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八個京劇。
2.第壹次全國文代會的收獲與意義有哪些?
答:收獲:(1)聽取了大會總主席郭沫若的總報告《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鬥》,副總主席茅盾總結國統區文藝運動的報告《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周揚總結解放區文藝運動的報告《新的人民的文藝》,傅鐘總結軍隊文藝運動的報告《關於部隊的文藝工作》。
(2)發表了《大會宣言》。《大會宣言》指出,“五四”以來,特別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文藝工作者開始和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今後我們要繼續貫徹這個方針,更進壹步地與廣大人民、與工農兵相結合。”確定《講話》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總方針,指出了新中國成立後文藝必須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總方向,提出了社會主義時期文藝的新任務。
(3)成立了全國文藝界的組織——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選舉郭沫若為主席,茅盾、周揚為副主席。聯合會下設文學、戲劇、電影、音樂、舞蹈、美術等部門協會以及戲曲改革協會、曲藝改進會等組織。其後,作為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的刊物《文藝報》、《人民文學》也陸續創刊。
意義:第壹次文代會是會師的大會、總結的大會,在我國文藝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它把毛澤東文藝思想體系確定為文學藝術的總方針;它檢閱了文藝隊伍,團結了新老作家;標誌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結束和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當代文學的肇始。
3.從建國初的歷次文藝思想鬥爭中應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答:(1)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展文藝思想鬥爭是必要的,有利於馬克思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傳播,有利於提高人們特別是文藝工作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認識水平和分析能力,有利於世界觀的改造,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
(2)以行政命令、政治運動、群眾鬥爭的形式和方法是錯誤的。
(3)必須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不能把學術問題混同於政治問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不能把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為敵我矛盾。
(4)必須正確貫徹“雙百”方針,開展正常的學術爭鳴,反對無限上綱和把文藝問題當成政治問題。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說
1.《創業史》的史詩品格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要點:(1)內容上,從廣處著眼,向深處突進,具有史詩的特點和規模。
(2)創造了壹組達到“相當藝術水平”的人物,特別是梁生寶這壹新人的光輝形象。(3)在結構的安排上,按照史詩規模的要求,《創業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
2.為什麽說《紅旗譜》是壹部具有民族風格的農民革命鬥爭史詩?
答:要點:(1)內容上寫的是中國農民的革命鬥爭,從其廣度和深度看,具有史詩性質。(2)人物是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點的形象,尤其是朱老忠。(3)藝術上重視民族形式,如情節結構、寫人手法、語言方面。
3.朱老忠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物?
答:朱老忠是梁斌小說《紅旗譜》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集納了中國農民英雄的傳統要質:反抗性、俠義性、堅韌性。他是壹個生活在20世紀初葉,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農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典型意義在於,其生活道路、鬥爭經歷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紀初期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中國農民,由草莽好漢成長為農民革命英雄的歷史蹤跡。
4.《青春之歌》與同時期的長篇小說相比,藝術上有何特點?
答:(1)結構上,運用了中國傳統小說縱深式的寫法,單線發展,以林道靜的成長過程為中心線索結構全書,嚴謹而完整。(2)人物塑造上,善用類比,有同類相比,有異類反襯。(3)主觀視角的采用。(4)濃郁的抒情筆調。
5.林道靜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物?
答:林道靜是楊沫小說《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她出生地主家庭,但追求自由民主。她奮鬥的歷程中,曾有過三次決裂:第壹次是為了求個人解放而與封建家庭決裂,表明了她的覺醒;第二次是為爭取民族解放而與小家庭決裂、余永澤決裂,表明了她向往革命的進步性;第三次是為了整個無產階級的解放而與小資產階級自我決裂,表明了她的成熟。林道靜的成長道路揭示了舊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點,具有典型意義。
6.茹誌鵑的短篇小說創作有何特色?
答:(1)選材立意上,善於以小見大,平中見奇,善於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多寫壹些“家務事”、“兒女情”。(2)塑造的人物絕大多數不是高大英雄,不是壹出場就相當成熟的人物,而是在戰爭、生活中逐漸成長的人物,其中又大多是婦。(3)情節結構上,舒緩自然,剪裁嚴密,沒有閑筆。情節單純明快,細節豐富傳神。
(4)風格上,追求壹種清淡纖巧、含蓄嫻雅的抒情筆調,形成了被茅盾稱之為“靜夜簫聲”的“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
第三章 50-60年代詩歌戲劇散文
1.解釋新民歌運動、第四種劇本。
答:(1)新民歌運動:1958年“大躍進”背景下興起的壹場詩歌運動。是由毛澤東提倡,各級黨委政府組織發動的壹場群眾性運動。它對於詩壇的影響在於被許多人視為與五四新詩傳統相對立的詩歌發展的新道路;而在創作上收獲並不大。
(2)第四種劇本:是1956年在“雙百方針”鼓舞下出現的壹類劇本。劉川發文認為,當時舞臺上只有工、農、兵三種劇本,故提出“第四種劇本”,就是忠於生活、誠於寫實、真正寫人的劇本,是按生活本來面目寫工農兵的劇本。其代表作主要有《同甘***苦》、《布谷鳥又叫了》、《洞簫橫吹》等。
2.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詩有何特色?
答:(1)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強烈的時代精神。作為壹位著名的“戰士詩人”,他的詩歌始終與時代***同著脈搏,從中可以“看到時代前進的腳步,聽到時代前進的聲音”。(2)表現上有獨特的角度和方法。他不是通過對社會生活、客觀事物作細致描述或雕刻精美的圖畫,而是從內心世界、精神狀態方面,去思考、揭示壹個戰士、壹個革命者的生活態度、人生道路和道德情操的問題。(3)詩中活躍著壹個戰士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鄙棄“冷漠、寂靜、安祥”,討厭“可恥的衰退”,不希罕漫長而平庸的人生,而追求“沸騰的生活”、“作戰般的工作”。這其實是作者個性的寫照。(4)重視詩歌形式的創造和革新。他寫過“樓梯式”(如《投入火熱的鬥爭》等)、民歌體(如《三戶貧農的決心》《林區三唱》等)、新辭賦體(如《廈門風姿》《甘蔗林——青紗帳》等)、半格律體(如《白雪的贊歌》等)、自由體(如《致大海》)、散曲體(《將軍三部曲》等),自由開放,不拘壹格。
3.郭小川的《團泊窪的秋天》壹詩寫了哪幾層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在藝術上有何特點?
答:(1)1-6節:寫團泊窪秋天的美麗和寧靜。7-14節:抒發生活在團泊窪的人們的心聲。15-21節:抒發革命戰士的心聲。22-23節:點明團泊窪靜中寓動。
(2)本詩表達了作者在政治高壓之下不屈服,並對未來充滿勝利信心的戰鬥豪情。
(3)本詩藝術上的特點是:寫景、抒情、言誌熔於壹爐;先抑後揚,以靜顯動,以無勝有,以小見大的手法;鋪陳、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使氣勢浩蕩,節奏鮮明;形式上采用“長廊體”,兩行壹節,集短為長,且壹韻到底,音韻優美。
4.老舍《茶館》壹劇為什麽被西方世界譽為“東方戲劇的代表”?
答:要點:(1)獨特的藝術構思:反描法,即側重寫社會的反面,讓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中趨向正面的肯定,“以反顯正” ;側面透露法,從小地方、小人物寫出大事件、大背景,“以小見大”。(2)新穎的結構形式:采用縱橫交錯、虛實結合的“坐標式”結構;人像展覽法,以人物帶動故事,眾多的人物組成若幹幅時代剪影,又都與時代、主題發生聯系。(3)高超的寫人手法:采用“單純個性化語言”;在沖突中塑造;選擇人物的“閃光點”。(4)悲喜交融的風格:深沈的悲劇內容通過幽默的喜劇形式加以表現,“寓哭於笑”,在笑聲中葬送了三個時代;劇作以諷刺為基調,但又有歌頌的成分。
5.老舍和田漢的劇作有何異同?
答:(1)總體傾向上,老舍以現實主義取勝,田漢是現實主義中滲透著革命浪漫主義。(2)構思上,老舍以人物取勝,“平中見奇”;田漢追求劇情的傳奇性,“奇裏求妙”。(3)表現手法上,老舍以散文化的白描取勝;田漢劇作浸透著詩的抒情性,常以詩、歌、舞入劇。
6.簡析楊朔散文模式的利弊。
答:(1)利: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勞動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強烈的戰鬥性。註重詩境的營造(采用托物言誌、比興取義、象征比附的手法,將現實生活上升為詩的境界)。結構精巧,具有詩的韻律(善於從大處著眼,小處落墨,寓大於小、寓遠於近,由壹人壹事,壹景壹物生發聯想和想象,具有詩的視角和容量)。語言精美,含蓄凝煉,音韻和諧(清新、絢麗、凝練)。
(2)弊:缺乏憂患意識、批判意識,回避了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有粉飾生活的傾向。構思模式雷同(物——人——理的三段結構)。詩化描寫的失真(壹味追求詩化所致)。
第四章 50-70年代臺灣文學
1.解釋《臺北人》。
答:是臺灣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收小說14篇,它們奠定了白先勇作為優秀小說家的地位。其小說每篇獨立成章,各篇之間又有內在聯系;雖然題材不同,但大多數描寫的是從祖國大陸去臺灣的上流社會人物的沒落以及愴然失望的心態,是壹曲曲舊制度衰亡的挽歌。作者定名為《臺北人》,壹方面真實地反映了“臺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另壹方面對他們沒落的命運表現出悲憫和哀悼,從而充分揭示出“今不如昔”的感時傷懷主題。
2.以《遊園驚夢》為例分析白先勇短篇小說的特色。
答:白先勇小說的總特色是:寓傳統於現代,熔中西小說技巧於壹爐。(1)濃郁的感傷主義色彩。作品中流露出郁結在作者心中的無限的哀愁和悲天憫人的情懷。《遊》表現的是今昔盛衰之感、懷舊傷春之情。(2)人物塑造上,較多地采用了以形寫神的手法;同時運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物深層的心理活動。如對錢夫人的意識流描寫,在更高層次上刻畫了人物的性格。(3)結構上,把傳統的縱剖面和西方的橫斷面的寫法結合。如《遊》在橫斷面的基礎上也有縱的剖析。(4)多種敘事觀點的運用。有全知的,有限知的,有作品中人物的。(5)語言上,把傳統的、現代的、西方的語言風格有機契合,形成典雅精美、洗練明快的語言特色。(6)風格細膩(描寫逼真)、含蓄(韻味無窮)、深沈(有感染力)、優雅(給人美的享受)。
3.陳映真小說的特色怎樣?
答:(1)以現實主義原則為主導,適當吸收現代主義手法。(2)結構上采用人稱交錯與時序變換等手法,使作品形成多層次結構和多重主題。(3)人物塑造上,既重視心靈開掘,又通過剖析復雜的社會關系來突出其獨特性格。
4.余光中的詩《鄉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有幾個意象?各有何象征意義?
答: (1)《鄉愁》表達了作者濃重的思念家鄉的愛國之情。(2)詩中***有四個意象,既是心靈的表征,又是鄉愁的象征。郵票使人想到兩地分離;船票暗示著隔海隔水;墳墓是永訣的標誌;海峽使國土分離。它們概括了詩人從童年、青年直到老年的大半生經歷:幼年思母,青年思妻,中年喪母,老年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