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某壹作品後,大家壹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100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100建議讀後感1在認真閱讀了《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這本經典後,內心禁不住波濤洶湧。提起筆來,有些感慨,也有點激動,我發現我的手正在微微顫抖,這讓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壹次以教師的身份,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樣子,清楚地記得那壹堂45分鐘的課,課程過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動。
教師到底是怎樣的壹個職業?我常常這樣問身為老師的自己,在不斷的工作、學習和成長中,我凝煉出了這樣幾個等式。
第壹個等式:教師等於壹個農夫。
壹樣的春種秋收,壹樣的辛勤耕種;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們來不辭辛苦地灌溉滋潤、悉心養護。秋天來到的時候,總是滿心歡喜地期待它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就如同老師,對每壹個學生都充滿了熱切的期望。
第二個等式:教師等於壹個廚師。
廚師不能做壹盤菜強迫誰來品嘗,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於是就會有人慕名而來,爭相品味,這就是老師。不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把課講得有聲有色,有點有面,有張有馳;調動學生自發學習的積極性,傳授對他們最有用的、講解他們最感興趣的,交給他們最想要的。
第三個等式:教師等於壹個舵手。
學海無涯,對於學生來說,不只是獲得最有用的知識,面對成長,老師也不僅僅只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於是在這條載著無數希望的航船上,我們甘心做壹名舵手,帶著莘莘學子的理想,指引他們不畏艱難風浪,堅定信仰,迎向收獲的彼岸。
最後壹個等式:教師等於工程師。
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教師的另壹個代名詞,從我的老師的老師那時候就已經開始這樣說起。作為工程師的我們在完成怎樣的壹個設計呢?我們的作品有思想、有靈魂,有獨到的品位,他們要求獨立和個性,有屬於自己的鮮明特點。
所以工程師的設計就不能千篇壹律,而是要不斷創新、要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設計思路要緊跟時代不會過時、不能落伍,要使我們的作品經得起考驗,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屬於他們的優勢。
七年的工作經歷,四個與教師有關的等式,我用它們對照言行,總結自己。
幸福的感覺幾乎每壹天都在,從清晨的上課鈴聲響起,在悅耳的鈴聲中走進教室;推開教室的門走上講臺,從講臺上凝視那壹張張純真的笑臉;向他們問好,然後聆聽他們真誠的回應。這就是我的壹天,日復壹日地積攢著這樣的小幸福,然後沈澱為令壹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職業的幸福。
給教師的100建議讀後感2今年暑假又從書架上去除了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建議》這本書,雖然是第二次拜讀,依然是耳目壹新。它言辭犀利,站在壹線教師的立場上,敘說著我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讓我不斷反思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反思作為壹個教育工作者應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扮演的角色
“對於這節課,我準備了壹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於每壹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教育活動的起點永遠都是備課,只有做好這個環節我們才能談得上以後。時代變了,教材變了,考察的內容和方式變了,學生也變了。我們教師的工作好像是年復壹年的重復,本質上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作為壹名教師只有不間斷的學習,跟書籍結下終身之緣,才能夠,跟得上時代的節拍。在河大培訓的座談會上,我曾以“教師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作為主題發言,發自內心的談到教師的學習、終身學習對於教學工作的重要性,用網絡的壹句話來說——妳要是沒微信,那就真的沒威信了。
“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裏,他從周圍的世界裏所遇到的事務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作為教師,始終繞不過後進生這個特殊群體。我們壹直為他們的愚鈍而困擾,壹直為他們的頑劣而苦惱,壹直為他們的屢教不改而筋疲力竭。可是我們關註過他們的內心嗎?考慮過把他們拉入到我們正常的軌道嗎?是的,我們努力過,我們堅持過,我們甚至比他的父母更加用心過。然而效果呢?錯誤的不是妳,不是我,更不是學生自己,錯誤的是我們的目標是什麽。我們壹直強調的是分數,正正關註學生應當成為壹個什麽樣的人,我們怎麽可以培養這樣的壹個人。為人父之後,我對管理學生的認識有了壹個翻天覆地變化——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正正常常的長大,我們就撈回來成本,剩下的全部是利潤。有沒有覺得,當我們放下分數時,那些後進生其實還蠻可愛的?
“壹個孩子能提5桶已筋疲力竭了,而另壹個孩子卻能擔20桶,學生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我們往往卻要求他們每個人都做的壹樣完美,不可避免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不論是我們還是學生自己。因材施教、有教無類,20xx年的教育經驗,我們往往會選擇性的忽視。什麽是好學生,只要自己盡心努力,只要有壹顆積極向上的心,只要能有成己達人的思維,就是壹個完美的學生。我們不妨做壹個安靜的旁觀者,善待學生,善待他們的不完美,靜等花開,反而會花開滿園。
臺灣作家張曉風在送兒子上學的第壹天,向學校發出追問:“我,壹個母親,向妳交出我可愛的小男孩,而妳們將還我壹個怎樣的人呢?”作為老師的我們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給教師的100建議讀後感3近幾日,有幸拜讀了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給教師的壹百條建議,《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後感4。讀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他的每壹條建議,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都凝聚著他的聰明與智慧,都彰顯著他的熱情與博愛,都寄托著他的夢想與希望。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特別是《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這篇文章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她在文章中說:教育素養的這壹重要特征的第壹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在擁有這壹真正寶貴財富的教師那裏,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對方(學生)發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談心:他提出問題,邀請大家壹起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分析這種課的時候,大家會感覺到:在教師跟學生之間建立了壹種密切的交往關系。妳,作為校長,也會被教師的思想的潮流所帶走,妳會忘記妳是來檢查教師的工作的,妳會感到自己也變成了學生,妳跟壹群15歲的少年們壹起為發現真理而歡欣鼓舞,妳在心裏回答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可見,教師在他所教的科學基礎學科方面,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那麽怎樣才能使每壹位教師不僅懂得壹點教學的常識,而且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呢?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壹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是啊,作為壹名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深的教育理論素養,如何勝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響,我開始反思自己,與蘇霍姆林斯基相比,我有點自慚形穢,有些汗顏。業余時間大都浪費在了閑談與遊戲上了。於是我開始了新的人生之路:走進圖書館,去翻閱新上架的教育理論書籍。現在,我正在閱讀《教育心理學》、《學習論》等理論書籍。下壹步,我還要制訂壹份讀書計劃,多讀壹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並將好的經驗應用於教學之中。同時註意積累、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讓自己的身後也留下壹串歪斜而踏實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