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作文大全 - 山中訪友簡單概括全文大意

山中訪友簡單概括全文大意

《山中訪友》記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壹天遊歷,因為帶著動情的眼光,所見之景都有許多新奇的色彩。

《山中訪友》內容簡介:

《山中訪友》主要內容是“我”去山中訪問了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等大自然中的壹切朋友,心情十分愉快。 中心思想是表現了作者對山中的壹切的熱愛,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壹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壹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壹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壹位讀者的,於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擴展資料

《山中訪友》的賞析:

壹、孤獨與歡欣

孤獨是每壹生命物種和每壹生命的生存情態,孤獨感是每壹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類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動力,或許就是擺脫孤獨感的欲望。所謂“山中訪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獨之旅,他說:“踏壹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踏幽徑,入幽谷,入訪者成了“幽人”。

蘇東坡詞“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道出了人在孤獨無侶時的普遍心態。這是出發時的孤獨。接下來的描寫讓人感到意外:所謂“朋友”竟是古橋、樹木、山泉、溪流、白雲……壹些沒有理智與情感的景物。身處這樣的“朋友”當中也許更增添與塵世的隔離感、心靈深處的荒涼感。這是到訪時的孤獨。至少客觀上有壹種孤獨的氛圍和情境。

然而這又是壹次歡欣之旅。人的感覺對客觀環境的反應,常常依憑人的心理定向而產生,而變化。作者感覺的歡欣,表現在對周遭景物的喜愛上;這種喜愛又是通過對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聯想、想像來實現的。最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進樹林的壹段:“我靠在壹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壹株樹都在看我。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壹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紮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

人在觀景時,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觀者,以我觀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棄疾詞“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其主體與客體的界限還是很分明的;這裏的想像之奇特在於,我是想像中的參與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變,而且我也變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變為我,正如“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物化”是以歡喜歡樂歡悅為動力的,或者說“物化”本身就是歡喜歡樂歡悅的過程。

孤獨是客觀的狀態,歡欣是內心的感覺。

二、回歸與同化

大自然是人類最早的家園。人類往文明的道路漸行漸遠,越加覺得故園的親切可愛,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當成自己的親友、鄰居、夥伴,這便是“山中訪友”有別於上文“孤獨與歡欣”的又壹層含義。“訪”的行為既是虛擬的又是真實的。

人與自然之物本無同質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對話交流不可能在人與物之間進行,因而“訪”是虛擬的;人卻可以虛擬對話情境,在內心與自然對話,形成壹種心理場,創造壹種自身精神激蕩、飛升、遠遊的自由活動,“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這種心理活動是實實在在的,因而“訪”又是真實的。

從這意義上說,《山中訪友》寫的是壹次精神回歸之旅,我們從文中的第壹、二人稱“妳”“我”的對話,從景物都壹壹幻成親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這種精神回歸的含義:

老橋老朋友、樹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螞蟻小弟弟。

這麽多的“人”聚集在壹起,真像是壹個大家庭、壹個大宅院、壹個村落墟裏,作者不過是其中的小小壹員。哲人們在談論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曾作過最高意義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這種哲理性的話也不難理解,人這所至,無不打上人的印記;人的發展理應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從自然景物幻化成親朋好友來看,我們看到了自然的人化;從作者身心徹底放松,對自然景物的親近與賞識,我們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與自然同化,即通過回歸的方式進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質文明急速發展的今天,能有壹次回歸自然的遠足該是多麽的珍貴,能在心田裏保有壹片清朗純凈的“自然”則更是珍貴。在自然野地裏築起圍墻、柵欄,樹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種標牌,由導遊引來成百上千人踐踏、汙染,這種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馬路旁邊或在水泥地中間種上壹片紅綠花樹,這種“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帶著各種欲念進入自然場地,拍張照片表示到此壹遊,這不是回歸;即使帶著畫家、詩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卻只是像旁觀者似的張望壹下便回家“創作”起來,也不是真正的回歸。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凈化心態與意向。

人們啊,不妨壹試,“不騎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麽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哼幾段小曲,踏壹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面對山水林木飛禽走獸呼喚壹回親朋好友,放下紅塵負載輕松自然地進入精神涅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為物抑或物之為我,這才是真正的回歸,或曰與自然同化。人生有壹次這樣的回歸與同化,足以永銘心間。

  • 上一篇:拓展培訓的項目有哪些?
  • 下一篇:會過去的歌詞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