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尹力、編劇劉恒、攝影趙非,都是各自領域裏的頂尖人選,這樣的幕後組合,再加上吳剛、劉燁這樣的演員組合,這個電影首先就不難看。而且據說這片全國總工會和中石油都出了錢,所以也不缺錢(具體成本不知道,但估計應該有3000萬以上吧),該有的都有,動不動就戰旗飄飄,千軍萬馬,沒事就來個航拍,單就場面來說是近年來國產主旋律電影裏少有的氣派(中石油有錢啊,怨念中~~)。
劉恒作為最有成就的主旋律電影編劇,再加上《張思德》、《雲水謠》的導演尹力,這對搭檔對如何講壹個主旋律英雄故事已經是非常嫻熟了。這個故事如果不做過高要求的話,對於那些40歲以上,或有著***同集體回憶的觀眾來說,已經可以說是十分感人了。但問題就在於,這個年齡段的觀眾並不是電影消費的主體,所以如何讓他們產生消費沖動,並進到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估計對於發行方來說是個難題。(不過從各種渠道聽來的消息,應該是很多單位的工會都會給大家發票。如果妳們單位發票了,看《鐵人》絕對比看《南京!南京!》值。)
現在的電影院裏其實已經很少有那種絕對意義上的爛片了,只要能找到合適的觀眾群體,不同的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欣賞角度。對於《鐵人》這部電影,我覺得可以壹看(前提是我假設妳被發票了)。因為就娛樂性而言,《鐵人》在諸多限制之下還是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我相信很多到了壹定年齡的人看這部電影會很感動。
下面主要就說缺點了。
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鐵人》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主旋律電影的老問題。作為壹個不計成本的行活兒,本片在視覺上作的非常出色。尤其是王進喜的故事線,都采用了黑白畫面,雖然也是前期用彩色膠片拍攝,後期再用DI(數字中間片)處理成黑白,但就畫面和光線的質感而言,相當出色,個別段落甚至可以說比《南京!南京!》還好。
作為主旋律電影的壹種詭異特征,這種類型的電影對大場面有壹種偏執的狂熱喜好,動不動就是旌旗飄飄千軍萬馬,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他們看到這種場面本能地就會有壹種激動感(雖然未必知道自己為什麽激動,但從小就被訓練出來了,看到彩旗招展就必須要激動壹下)。而這種場面展示的喜好,我覺得其實是為了掩蓋人物塑造的缺陷,既然不能靠人物和故事本身打動觀眾,就給觀眾來針雞血讓他們興奮壹下。
《鐵人》作為壹部表達方式非常類型片化的主旋律電影,盡管在形式上努力向觀眾靠攏,但在根本的問題上還是在裝糊塗。個人覺得《鐵人》比《張思德》和《雲水謠》都有所退步,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上,看完《鐵人》後,如果不了解鐵人的生平事跡,觀眾完全不知道這個人物的行事動機。說個比較極端的觀點,主旋律電影中的人物的情感類型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都完全和普通觀眾基於正常生活得出的經驗背道而馳。
這種擰巴的東西,就是主旋律電影的特色。因為它想說的,和妳所知道的,就是沒法統壹。而它又必須假裝嗨起來,所以就只能擰巴著來,為了讓觀眾能不去想這些擰巴事兒,就只能拼命打雞血。
我其實壹直對“主旋律電影”這個說法並不認可,但是作為中國特色,我們還是得認可這個獨特的類型片。其實這種電影說白了就和奧運賽場上大家高呼“友誼第壹、比賽第二”是壹樣的,面上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至於妳自己嗨不嗨那就只有妳自己知道了。
這個故事有壹個最根本的問題被編劇劉恒巧妙地回避了,那就是“為什麽”的問題。影片營造了許多感人的場面,但就是不解釋為什麽的問題。因為這個東西根本沒辦法解釋,壹解釋整個影片就土崩瓦解了。劉恒已經不是第壹次幹這個事情了,在《集結號》的時候,他就說過,“第壹,我們不討論戰爭有沒有意義;第二,我們不討論犧牲有沒有價值。”在這兩個大前提被虛化的背景下,鐵人王進喜的故事就變成了壹個給觀眾打雞血的過程,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可能會很嗨,但等嗨過之後,出了電影院,我估計有些觀眾就會覺得有點不對勁:我為什麽這麽嗨啊?
如何在電影中找到壹種適合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僅僅是主旋律電影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所有中國電影都面臨的壹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又不僅僅只是電影的問題。最後它就變成了中國所有的問題壹樣,壹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混在了壹起,最後誰都可以不負責,最後誰都在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