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的十個主要觀點介紹如下:
1、商品,是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開始。
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到市場交換具有不同“質”使用價值的商品。那麽商品的“質”不相同,價值“量”如何確定,於是馬克思提出,商品的二重性原理,質是由物品的自然屬性和使用功能決定的,而量是由生產這個商品所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壹源泉。
要想獲得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不得不經過具體的勞動,把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加工成為人們所需要的物體。而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如果被勞動者自己使用了,不參與市場的交換,那麽它便不能構成商品。
由於勞動者自己不能同時把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資料全部生產出來,於是就通過抽象的勞動,用自己生產的商品與他人生產的商品進行交換。
3、剩余勞動時間,產生剩余價值。
隨著商品交換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采用貨幣來充當壹般等價物。貨幣的出現,進壹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進壹步促進的社會的勞動分工。
在自然經濟體系下,勞動者為了滿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所需,所付出的勞動時間為必要勞動時間。勞動者在滿足自己消費需求後,繼續創造出的價值是歸自己所有的,這壹部分的價值叫做剩余價值。
4、貨幣的資本化,是剝削的開始。
剩余價值的出現,讓社會上有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別,但是大家都是體力勞動,無非是人丁興旺的家庭更富有壹些,人口少的家庭相對貧困壹些。貧富差距並沒有真正地拉開。
在貨幣沒有購買勞動力之前,它只是充當壹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並不具有升值的功能。相對比較富裕的人,通過雇傭勞動工人來替自己生產,並通過制度壹定量的工資,而“合法地”占有了勞動者創造的全部價值。貨幣通過對勞動者剩余價值的掠奪,從而具備了資本的性質。
5、生產資料私有制,是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
勞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加工改造自然物,而滿足自己生存需要而從事的生產活動。自然物本應該是所有人類的***同財富,但是隨著社會貧富分化,富人們通過購買更多的勞動力,從而獲得了更好開發自然的能力。
為了保護這種既得利益,他們給社會制定規則,把原本人類***有的自然資源,通過制度的形式確立為私人資產,並且組織了強有力的打手來維護自己的制度。私有制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階級鴻溝。
6、資本積累,必然導致社會上兩極分化。
相比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勞動,資本家雇傭工人的集體勞動可以釋放更大的產能。但是資本運動的原始目的不在於滿足社會需求,而是在於追求更大的增值。
於是資本家壹方面讓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時間,另壹方面通過改良生產方式來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客觀上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造成了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廣大勞動者越來越貧困的局面。
7、兩極分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理論破產。
如果天平壹開始就是傾斜的,妳仍舊堅持往重的著壹邊加砝碼,那麽天平壹定會因為失衡而塌掉的。資本主義的制度,本質上就是這樣的壹個制度。
隨著資本生產的擴大,勞動工人的這個群體會越來越大,創造出來的社會物質財富越來越多,但是工人由於工資水平較低,消費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有錢的資本家,消費的需求是有限的。
這就必然導致相對的生產過剩,大量的商品被囤積起來賣不出去,導致企業難以繼續生產,工人被迫失業,生產秩序陷入混亂之中,進壹步引發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