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考研網大全 - 作文大全 - 《學記》原文及翻譯

《學記》原文及翻譯

《學記》原文及翻譯如下: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_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壹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蔔_不視學,遊其誌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誌”,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淩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扡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誌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誌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誌於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學記》大約寫於公元前的戰國末年,是"禮記"壹書49篇中的壹篇,作者不詳,郭沫若認為像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所作.它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極為重要的文獻,值得認真研究。

它從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學校制度,學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統論述。雖然時隔2000多年,但是對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現實意義。

古時的統治者開始發出謀慮計劃和頒布法令政策的時候,能夠先時廣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體檢,來輔助自己,這僅是個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聲譽而已,還不足以聳動群眾的聽聞。

如果能"卑躬屈己"禮賢下士,親近疏遠的人,這雖然能夠聳動群眾聽聞,但還是不足以感動群眾,"教化"人民。如果天子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眾,使之養成壹種美好的風俗習慣,就非要重視立最設教不可。

玉質雖美,不經雕琢,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賦,但不經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統治人民,沒有不把設立學校使人人都能入學受教,當作首要任務。"尚書"中的"兌命篇"說:"人君應當始終念念不忘以教育為本。"

說明,"教學並重"和"教與學相互發生作用"的道理。同時,指出學生的學習,雖然必須依賴於教師的引導,但教師的作用僅僅占了壹半,必須靠學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師雖然以教人為主,但遇到困難的時候還需要補修學業以求精進,所以教師也是教人學習各占其半。

這種"教學相長"和教學各半的原理是極可寶貴的見解,值得重視。學生如果完全依賴教師課堂的教授,不肯自己運用思考,努力鉆研;教師如果抱著故步自封的態度,自以為是,不肯在去進修以求的新知識;那麽,他們都犯了教學上的大病,與教學相長的原則是不相符的。

闡明中國古代學制完備,考核簡單。從入學開始,到最終結業,學業成績都是根據循序漸進,逐步加深,前後連貫,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規定。

同時註意到聯系群眾,親愛師長,在最後階段必須作到通達事理,能夠運用其所學,和堅定毅誌不違其所學。這種考察成績的標準和步驟,完備而合理,值得重視。

說明大學的教法,特別指出正課和課外並重。正課是學生必修功課,課外活動大部分處於學生的自願,為他們所感興趣而參加的壹種作業。

這種作業或各項遊藝活動,其實與正課有密切關系,能夠豐富學生某些方面的知識和補充正課的不足,如果能夠相互配合加強聯系,既可輔助正課,又可利用其對課外作業的興趣帶動正課的學習。

我國古代教學已經能夠註意到正課課業與課外作業並重和彼此結合的原則,使學生能夠順利學習心安理得,內則深信自求自得的好處,外則爭取師友的相助,以達到學成的目的,即使今後離開學校,也不會違反平時所學.這種教法實有今天可取之處。

指出當時教學所以失敗的原因,施教者的弊病,在使用註入的方法,只註重記誦書本上的文字,不顧及學生的能力培養。這樣既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因材施教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結果造成學生痛恨學習,仇視師長,只感到學習痛苦而不覺學習有趣,即使勉強畢業,也必致全部遺忘。

教學不能成功完全是教師違背教法所致。這樣深刻的批評,不但切合當時的教學情況,也切中現時的教學現狀。

這節從正面提出教育教學原則。

第壹原則"禁於未發",這種方法積極而易行;第二原則"當其可",說明適時而教,及時而教,則學生易學而無難;第三原則"不陵節而施",說明教學必須按照年齡特征,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不能超越學生能力;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出同學之間要***同學習,相互切磋,相互仿效。

這些原則與近現代教育教學原理幾無二致,相比之下,今天的教學應為之汗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文庫-《學記》全文與譯文

  • 上一篇:電影《後天》描述了什麽想象?這現象是怎麽發生的
  • 下一篇:湖南湘潭大學是壹本還是二本
  • copyright 2024考研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