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龍泉寺。五峰山位於鶴上鎮沙京,是壹座平地突兀而起的5個層巒,以巖石形狀名曰臥牛、仙冠、貢品、蓮花、雲梯,崢嶸嶙峋,各逞其姿,每當日光照射,五峰山映紅掩綠,人稱“五峰崗橫”為吳航十二景之壹,馳名閩中的古寺——龍泉寺就座落其中。據尚存的《龍泉寺重興碑記》雲:寺肇自梁承聖三年(公元554年),原名西山,唐時禪宗高僧大智百丈禪師(本姓王名木尊,沙京人)道成還鄉,於五峰山麓“龍井”後創建法堂,咒立石柱,唐懿宗正式賜名“龍泉寺”。龍泉寺僧尼雲集,檀越參朝,佛事大興,與鼓山湧泉寺,福清萬福寺並稱鼎足,遠近馳名。
鶴上“九頭馬”古民居建築群。“九頭馬”古民居建築群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是長樂市古民居建築的精品。建築群原占地面積約1500O平方米,主體建築22座,四周有6米高的圍墻,開放十多個門洞,並設有望樓、槍眼。前有廣場,後有深溝,內部有井、池、明溝、暗溝,給排水布局配套合理,形成壹個完整、獨立的建築群體。“九頭馬”的建築以木為主。最大的楠木梁長10米,最大的廳寬近10米。特別是裏面幾乎無處不雕,木作藝術達到壹流水準,許多作品把詩詞歌賦,金石書法、繪畫雕刻諸多藝術有機地融為壹體。“九頭馬”建築群體現了晚清長樂土木、石、畫、漆高超的建築技術。“九頭馬”是長樂旅遊資源寶庫中的壹塊瑰寶。
陳振龍紀念館。據省誌記載,陳振龍是我國最早番薯引進者,長樂市鶴上鎮青橋村人,陳振龍出生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自幼飽讀詩書,年二十歲中秀才,後棄儒赴呂宋(今菲律賓)經商,見該國朱薯遍野生熟可食,便密購其種,得種植法後返閩,覓地種植成功,解決了閩人缺糧問題,後逐步遍植全國各地,番薯成為中國糧食作物的壹個重要品種。史學家何喬遠作《金薯頌》稱贊陳振龍引種之功,長樂市委市政府於1998年8月為紀念和弘揚陳振龍的愛國精神,在陳振龍故鄉青橋村建立了壹座陳振龍紀念亭。2008年建設陳振龍紀念館得到省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陳振龍紀念館以及公路等配套設施建設正在規劃建設中,該工程建成後,必將成為長樂市重要的人文景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