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麽給孔文子壹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註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謚號,“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
出處:《論語·公冶長》——戰國·孔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壹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鄭玄的註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百度百科——論語·公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