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書》。這既是諸葛亮人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兒子的要求。這裏諸葛亮用了“雙重否定”的句式,用強烈委婉的語氣表達了對兒子的教導和無限期望。
資料展開:“不淡泊則不能成,靜則不能成”。顯然,“淡泊”和“寧靜”是“野心”的必要條件,“野心”和“野心”是“淡泊”和“寧靜”的終極目標。諸葛亮在他的《書》中強調:“學必先靜而後學;不學就不能多才多藝,不想學就學不會。”也就是說,安靜地學習和研究,是要下定決心的手段和過程;培養知識,增長才幹才是目的。那麽增加人才的目的是什麽呢?了解中國歷史討價還價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復辟,作為壹種內在的道德實踐,在其強烈的入世精神上,不同於中國出生的宗教學者所強調的修養。諸葛亮也不例外。《十誡》中提到的修心養性的學問,有壹個明確的終極方向,那就是“與世界接軌”——服務世界,對世界有用!對國家對社會都是有利的。這就是諸葛亮的“寧靜”和“致遠”想告訴我們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