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賊不和,不偏。後模式被認為是前模式的同伴,寫於建興六年(228)。由於《三國誌》不載於此傳,且《文選》中也無選錄,為《三國誌》作註的裴松之在註解中引用了張炎的識記,故有人認為此表是偽造的。但也有人認為,從文風文筆和表中文字的真誠度來看,後表和前表沒什麽區別;而且在《三國誌·武陟·諸葛恪傳》中,諸葛恪說:“看我叔與賊爭之計,不恥也。”可能的參考是後面的表。但對於諸葛亮是否做到了,目前仍有分歧。
原始段落
先帝深感漢賊不和,不偏心,讓我去請賊。有了始皇帝的知識,就可以衡量大臣們的才能,就可以知道大臣們可以伐賊,這樣敵人就可以以弱勝強。如果不斬賊,王業會死。但是坐以待斃,到底是哪個?正因為如此,我才起了疑心。
翻譯
考慮到和曹賊不能共存,皇帝的事不能住在壹處,於是任命大臣討伐曹魏。以前帝的見識,知道臣下征服敵人的能力弱,敵人強。但是,如果我們不討伐敵人,王業也會滅亡;是要坐以待斃,還是主動征服敵人?所以任命臣下是沒有任何猶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