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陸機在文賦說:“聲聲叠代,如五色宣言。”本文還提出了語音的分配問題。南宋葉凡的《獄侄書》中有“性別宮商知濁”的說法,說明他們已經註意調配,能夠識別五音。
南齊時,周青寫了《四聲切韻》,開始單獨入四聲。到了梁代,沈約進壹步用五音來調整詩的音節。他在《宋·謝舒·淩雲傳》中指出:“欲改之相,前有浮聲必削聲。”也就是說,宮音與羽音、浮音、切音的用詞要相互協調。
他還提出了“八病”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側鈕、正鈕。前四種病是浮音切(後期整平)調配不當;後四病指復音韻調配不當。後來又進壹步用五音搭配四聲,但在五音與平、上、遠、裏的關系解釋上有分歧。
沈約的“意氣消沈”或“浮切”,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的“聲飛流沈”,都是二分法。如何將四聲分為兩種,六朝時還沒有完全解決。
“八病”理論對沈約來說太復雜了,難以遵循。到了唐代,上與下、平與平的和諧與低海拔、浮與切、飛與沈的二分法相壹致,逐漸形成了平與平的和諧節奏。